当前位置:草小说>情欲小说>我在春秋不当王> 第21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9节(2 / 3)

,李然便又得到了消息,宋国已经确定派人前来参加盟会了。

而且,此次前来的还是三个宋国的大人物,分别是太子佐,向戌和华费遂。

宋太子佐,子姓,宋太子,名佐,乃当今宋君(宋平公)之子。

宋国在春秋历史当中可能并不出彩,可能许多人都对这个国家只限于听说过。即便是有所了解,大概也只限于那一场泓水之战。能够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也只有宋襄公的满口仁义道德,以及徒有虚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但其实呢?宋国在这一时代相对还是比较活跃的。尤其是先后两次“弭兵之盟”,说起来倒还是宋国一手促成的。

作为晋楚之间的媒介,为整个中原地区是争取到了几十年的和平。

而眼前的这个太子佐,也就是后来的宋元公,其实也是很值得一提的。

话说当时宋国的重要官职,一如中原诸国,也都是由世卿所担任。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君卿之间的冲突也是日益激化。即便大家明面上也都是亲戚,可是这种原本就已经十分淡薄的亲情,在面对如此境地,能起到的作用可谓是微乎其微。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华向之乱”。

而所谓的“华向之乱”,简单来说,就是宋元公与华、向二族所展开的一系列围绕最高权力的斗争。

最值得一提的是,最终居然是以宋元公,也就是现在的这位公子佐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这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乃是宋元公虽然身为国君,却居然与身为臣子的华亥,向宁,华定三人互换质子,君臣盟誓互不攻伐。

如果说,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国与国之见互换质子还算得是稀松平常的事。

可君臣之间互相质子之事,你敢信?

就这种剧本,连后时代的编剧也不敢这么写,可人家宋元公便是靠着这一骚操作,最终竟是软磨硬泡,忍辱负重,硬是把自己的孩子都给救了出来。

并且,最后还翻脸不认人,直接反杀了华、向两家的质子。并将华亥,华定等人是给赶出了宋国。(方便大家理解,此二人称华a)

而也就是这件事,让太子佐(宋元公)是背负了背弃盟誓的骂名。

但与此同时,更值得一提的是,宋元公也正是靠着这样的手段,竟是完成了春秋后期仅此一例的,国君成功反杀权卿的案例。

而这一“壮举”,也并成功诠释了,究竟何谓“明君不悬怒”的至理名言。

至于向戌和华费遂,前面已经说了,弭兵之盟乃是由宋国促成的。而这一场盟誓的发起人,便是眼前的这位向戌。

所以简而言之,向戌的名声很好,虽然不过是宋国的首卿,可作为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双方却都是要卖他一些面子的。

……

宋国二三事

申地之会,宋国来了三个大人物,分别是太子佐(即日后的宋元公),以及宋国的左师向戌,以及司马华费遂。

之前说完了太子佐与向戌,最后再重点说一说这个华费遂。

华费遂也是出自于宋国的华氏,而且作为宋国司马,乃是仅次于左师向戌与右师华亥的第三号人物。

但华费遂与后来作乱的向宁,华亥不同的是,华费遂始终忠君体国,而且德高望重(请牢记这个人设,方便记忆,称华b)。

也正是此人,后来帮着宋元公攻打华,向两家,导致华亥,华定以及向宁只能出逃陈国。(华b帮国君打华a)

但问题就在于在春秋这个时代,但凡权贵,子孙后代一定很多,而且宋国又是一个世族掌权的国家,所以世族子孙一代一代的繁衍,更是数不胜数。

华费遂一共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少司马华貙,次子御士华多僚,三子华登。

他的这三个儿子中,老三出逃吴国,老大老二互相看不对眼,都恨不得能弄死对方,最后便搞了一出华多僚诬陷华貙,兄弟阋墙的戏码。(华b内讧,华貙b1,华多僚b2)

被逼急了的华貙一不做二不休,劫持华费遂,召集流亡在外的华、向两族的族人,并是发动了叛变。(华b1挑唆华向a起事)

接下来的故事就非常精彩了。

华、向两族的叛党一路高歌猛进,打得宋元公缩在都城里不敢出来,但华、向叛军一时也打不进去。而此时流亡吴国的华登则说服了吴王,出动了大军支援。(华ab1联合吴国攻宋)

紧接着,齐国也被掺和了进来,并由此,宋国的一场内乱,逐渐就演变成了齐宋联军与吴国之间的战争。(华b2联合齐国)

战事几经转折,吴军攻入了宋国都城商丘,宋元公彻底崩溃了,立马就要跑路。(华ab1胜)

然后,一个厨子(濮)粉墨登场,他用裙子包着一颗砍下来的脑袋,佯装是华登的脑袋,一边跑一边喊,吴军听到这消息,反过来却也当场崩溃,乱作一团,随后被齐宋联军反杀,最后竟是被打了个大败亏输。(华b2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