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草小说>情欲小说>我在春秋不当王> 第386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6节(2 / 3)

了心眼。将这十处封邑,只分别分给了韩、赵、魏、荀四家,以及晋顷公身边的近臣六人,却独独就是没有范氏和中行氏的份。

而范鞅和中行寅,虽然对此是极为不满,但也是无可奈何。

只因他们两家的封邑都是集中在晋东,而韩、赵、魏、荀四家则是都在晋西。而被分派的这十个县邑,又全部是在晋西。

所以,与之相邻的四家各分得一邑,也算得是合情合理。

而其余的,则皆封给了晋顷公所宠信的近臣——贾辛、司马弥牟、司马督、孟丙、乐霄、僚安,这六人。

也就是说,晋侯身边的人得六邑,韩、赵、魏、荀各得其一。

而他们荀家所得的,正是这涂水县邑。

显然,魏舒之所以要如此分派,其意义有二:

其一、便是他这种分法,显然是尽可能的保留了公室对于这些私邑的掌控。从而使这一方案,能够得到晋侯的支持。

毕竟,晋侯身边的人还是分得了大半。这于情于理也都是应该的。

这其二嘛,其实就不无是有拉拢荀氏之意。

毕竟此事说到底,还是因他荀跞而起的,能分得一邑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中行氏和荀氏毕竟是同出一门。而荀氏作为范氏的跟班,更妄论他早年毕竟亦是受了中行氏的恩惠。

而如今魏舒如此“偏袒”于荀氏,这其中就不免是让范氏和中行氏,隐隐之中是有了被叛之意。

而荀氏或许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便与他们是渐行渐远了。

所以,荀跞听得李然此言,却一时面无表情。

阳虎围郓邑

但随即,荀跞却是好似完全不以为意一般的哈哈大笑起来:

“呵呵,先生所言虽是俱实。然则想我荀氏和中行氏乃同气连枝,和衷共济的。又哪有先生说得这般不堪?”

“不过,要说鲁侯回归一事,既是授了寡君之意,跞自当尽力而为!”

李然知道荀跞这已是在故作姿态,内心其实已然发生了偏转。要不然,他也不会说出这一番话来。

于是,他也只微微是点头言道:

“嗯,荀下军若能如此,实乃鲁侯幸甚,天下幸甚!”

荀跞又是大大咧咧的挥了挥手,并是示意回应道:

“呵呵,跞乃奉命行事,理所应当,理所应当啊!”

而李然在那时候,也不怕事大,索性是再给它加上一把火来:

“哎……我李然早年于周王室求学之时,便听闻尊师苌弘言及,当年下军的先祖荀息,乃是以‘危如累卵’劝住了晋献公放弃了营造九层高台之举,并献策‘假途灭虢’之计,成为晋国的第一相国!想来,彼时之荀氏是何等的尊崇?”

“其后,骊姬为乱,而里、丕二人又弑其幼主,荀息却不为所动,亦能兑现自己于献公临终之遗愿,最终从幼主而赴死,并留得这千古之英名。此等之气概,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后来,荀氏分为三氏,荀氏和中行氏均位列六卿,但是荀氏始终却不及中行,同为一个先祖,却命运并不相同。今日李然斗胆妄言一句,难道下军果真没有继承先祖遗志之心意?况且,下军难道是忘了当年程氏之旧事吗?”

荀氏分为中行氏、程氏,以及荀跞的智氏。而在六卿之中,近百年以来,中行氏和智氏几乎一直是占其二。

而程氏,当年就在他们荀氏处于青黄不接之时,凭借着晋平公的宠信,险些直接顶替了他们荀氏的六卿座位。

亏得当时一方面是中行穆子保全了他们荀氏一脉,而另一方面,也幸亏得程氏宗主程郑早死,最后六卿之位又得以复归于荀氏。而程氏后来,也是在中行氏的持续打压之下,最后泯然众人。

而同样的,荀跞的父亲,包括荀跞自己,又都是以幼童之龄继得宗主之位,故而中行氏得以是长期把持着他们的荀氏一族。

所以,有了程氏的这一前车之鉴。他们荀氏的这种家族危机感,自然也是有的。

而李然,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算是让关系本来已经趋于紧张的荀氏和中行氏,再添得一个新的筹码。

中行氏目前和范氏勾连,又和邯郸赵氏联姻,可谓是如日中天。而荀跞,也早就愈发的觉得在这般下去,恐怕荀氏迟早也会像程氏那般,是要被中行氏所压制。

就像他荀跞这样,连续两代都差点被踢出六卿行列的人,又怎么不会心思活络起来?

即便中行氏对他们荀氏名义上可谓有再造之恩的,但是像这样的“再造之恩”,又有几人是能受得住呢?

“鲁国归国,乃晋侯继位之后,所做得第一件伯主之事,荀下军要是能够妥善办理,让晋侯在诸侯之间,文武公卿面前,出得风头。那荀氏日后又何须再看范氏和中行氏的脸色?还望荀下军可得要好好思量一番才是啊!”

荀跞这次的谈话,其实心中存在一定的芥蒂。不然,他也不会开头和李然说得那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