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2节(1 / 3)

一种就是王世贞提倡的汉唐复古派,他提倡的是汉唐那种雄浑文风,反对的是以已故的杨慎为代表的台阁体,所以他的文章也是气象雄浑、辞色雅丽,意蕴悠长,这种文风深得年轻读书人的青睐。

另一种就是苏泽所提倡的白话派,苏泽从曲艺创作入手,提倡的是“下里巴人”的白话创作理念,提倡简约通俗的文风,不要求对仗和平仄,提倡真情实感。

王世贞之前在守孝,写不了太华丽的文章,于是在家编纂文集。

那时候整个京师的读书人都向王世贞写信寄文章,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收录到王世贞的文集中。

但是张居正却皱起眉头。

王世贞是进士,虽然他父亲被上皇处斩,但是他本人并没有被褫夺出身,所以他离开京师算是为父亲丁忧守孝,他还是有明廷官员身份的。

但是这事情糟糕就在王世贞是苏州人,他三年都在东南守孝,如今他到底是倾向哪边?

这个结果似乎是不言而明了,如果王世贞要在明廷出仕,就不会这样突然抵达京师,而是应该由明廷吏部将他的复起建议送到张居正的案头。

现在王世贞没有申请复起,而直接出现在京师,这其中的意味就非常暧昧了。

看到父亲皱眉,张敬修也不再激动,而是看向这位执掌大明的宰相。

“王元美没有向朝廷请求起复。”

“啊?”张敬修生于宰相之家,自然明白这其中的意味,他惊讶的看着张居正。

“看来他不想要在明廷出仕,可他如果投了东南,为什么要来京师?”

父子二人都沉默了。

张敬修沉默了半天说道:“王元美和苏汝霖的文学理念有分歧,会不会是他也不愿意在东南出仕,又和我大明朝廷有心结,所以才孤身前往京师却又不肯出仕我大明?”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想来也只有这个可能了,王元美虽然提倡复古,但是也对苏汝霖那一套白话真情说很反感,认为那种文章根本上不了台面,不能算是真文学。”

“等他抵达京师,为父以朝廷的名义征辟他出仕,看他如何应对再说。”

张敬修彻底冷静下来,王世贞这次入京夹在了明廷和东南之间,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了。

三日之后,王世贞入京的消息已经刊登在《皇明新报》之上,王世贞就这样乘坐马车直接进了京师。

王家在京师本来就有宅子,当年扶着父亲灵柩回乡的时候也没有变卖,王家本来就是姑苏望族,拿着地契很快就从顺天府拿回来宅子。

接下来王世贞开始在自家宅子里宴请京师的旧友。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担心王世贞从苏州过来,不敢参加他举办的宴会。

但是很快王世贞宣布,不仅仅要召开宴会,还要在家召开文会,同时他还要编纂一本《弇州山人别录》,收录文会上出众的文章。

这下子京师的文人再也坐不住了,王世贞在文坛上的地位,一旦这本《弇州山人别录》出版一定会畅销,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够收录在这本书上,那肯定会名扬天下。

就在王世贞的文会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行人司的官员来到了王世贞家门口。

行人司带来了大明内阁的政令,要重新启用王世贞。

出兵借口

王世贞打开大门,非常恭敬的将行人司的官员迎接到了宅子中。

行人司的官员拿出内阁的命令,向王世贞宣布要将他重新启用,转任礼部员外郎。

王世贞在父亲出事之前的职位是山东兵备道,兵备道算是兼任了特殊军事任务的御史,是明廷以文统武的关键职位,品级上比总督小,但也算是外派京官的序列。

兵备道是正四品官,礼部员外郎也是正四品,这样的转任只能算是平调,并不能算是升迁。

在行人司上门的时候,王世贞家正在举行文会,众人都看着王世贞,看他要如何应对朝廷的征辟。

王世贞对着行人司的官员拱手说道:

“大行人,王某要为父守再守丧三年,恕不能从命。”

众人看向王世贞的眼神更加钦佩了。

其实丁忧守丧三年其实不是指完整的三年,是第三年的意思。

父母去世十二个月以后,是第一年,第二年的第一个月,即第十三月举行小祥之祭。

二十四个月之后,是第二年,在第三年的第一个月,即第二十五月举行大祥之祭。

然后隔一个月,即第二十七月举行禫祭,也称除服之祭,然后守制结束。

理论上的三年就到了,这时候丁忧的官员就可以重新复起做官了。

而实际上,比较大的官员,只要守孝到了第十三个月的小祥之祭,皇帝就会下旨夺情让他重新起复。

毕竟三年对于任何一个官员来说,都是职业生涯中很长的时间,如果在仕途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回家三年,再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在礼制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