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八零年代灿烂人生 第27节(2 / 3)

金也紧张,我们实践中心都快没钱买材料了。的确是要想办法增加收入。”

83年?

林思危突然心中一动,脑子里灵光顿时闪过。

她的记忆库里有这一年。她记得有个师傅就是83届的,说当时他入学,正好赶上学校刚刚顺应政策搞了校办工厂。

入学是9月份,政策出台,到地方执行,不如后世那么迅速。这年头的人解放思想也需要过程。

那么可以倒推,政策出台一定在数月、甚至半年之前。

现在已经是82年9月底,也就是说,只需要再等半年左右,吴山海就能等来他想要的政策。

林思危眉头展开:“吴老师,我有个办法,能给咱们实践中心增加点收入,也不至于让同学们的心血成为废品。”

“什么办法?”吴山海好奇。

他都想破脑袋了,也没想出好办法,林同学想出来了?

第034章 市场

其实林思危琢磨这个事也有几天了。

老天让她穿越到这个年代, 绝对不是来过平庸的一生。她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但也不指望一路高歌猛进。时代不同,规则不同, 用后世的规则来这个世界拼杀, 很容易折戟沙场。

现在成为晋陵人也有了一段时间,她继承了原身关于农村生活的记忆, 又从报纸和同学们的闲聊中努力地了解着城市。

应该说,现在的林思危对当下的环境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的判断。

粮校的实践中心, 是她发现的第一个可供发展的机会。

林思危道:“吴老师,我是从农村来的。农村这两年恢复了赶集,你知道吗?”

吴山海也有亲戚在农村, 亲戚们过年来城里走动, 也提起过农村的集市。在那些特殊的岁月里, 私人买卖被严格禁止, 但这两年政策松动, 赶集这个自古以来的风俗又卷土重来, 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搞得红红火火。

“我听说过, 家里养的鸡鸭,下的鸡蛋鸭蛋,河里摸的菱角, 自己做的棉鞋, 好像东西还挺齐全。是不是每个月都有。”

林思危道:“我们那边镇上一个月都有两次了。我去过几次,现在不止卖自家产的,也有人偷偷从别处搞些物资去卖, 剪刀,锤子, 老虎钳,门锁插销……我都见过。”

吴山海顿时领会:“你的意思是……”

可随即他又笑着摇头:“这怕是不成,一来农村的集市太远了,二来卖出的钱也没法入账,咱们没有独立账户。”

又回到了校办工厂的身份问题上。

林思危却有办法:“政策嘛总是慢慢松动的,校办工厂早晚可以重启,而且也一直没有消失啊,我知道外地还是有几家校办工厂的。要是以后校办工厂又能搞了,咱们这个实践中心别说做点锤子螺母,就是造饮料造酒造酱油,也完全可以啊。”

吴山海被她说得心动了。

他以前就是粮食机械厂的工程师,虽说机械和食品行业有差距,但他天生就是爱钻研的认真性子,这些年在粮校带学生,对于食品行业的实践也研究颇深,学了一肚子的料,却没地方发挥,怎么能不遗憾呢?

“林同学,你说的那几家外地的校办工厂,是人家底子厚,产品好,当地做了典型,就没舍得关停。但谁敢说很快就会放开啊。”

林思危故作神秘,望望四处无人,小声道:“我爸家对门住着老干部,我听他们闲聊说过,现在提议的声音很多,上头已经开始重视讨论了。”

关于林思危的身世,全校老师都流传过好几轮了。她成绩越好,老师们就传得越欢,吴山海当然也听说过。所以林思危这个话,还是很有些可信度的。

吴山海点头道:“那咱们就静候佳音。”

“不能。”林思危道。

“怎么不能?”吴山海奇怪。

明明林思危也就是个刚来不久的学生,但不知道为什么,吴山海并不觉得她在异想天开。或许是林思危的学习态度本来就严谨,或许是林思危小小的人,谈吐却不凡。

总之,她的话让人天生就重视。

“等政策下来,大家一哄而上,咱们就难出头了。要走在别人前头,等人家反应过来,咱们已经把市场占住了,这才能必胜。”

“市场?”吴山海喃喃地。

这年头没有什么市场的概念,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计划调配,哪里懂得抢市场的重要性。

但吴山海有文化,虽然他没有经历过,但他能懂。

林思危不跟聪明人绕圈子,直接道:“如果吴老师信得过我,我先寄一百个锤头给我姨夫,他在乡下干木匠,让他负责装锤柄,然后拿去集市上卖。卖出去多少,就把锤头钱汇过来……”

吴山海打断她:“可咱们没有账户,开不了□□的。”

林思危笑道:“乡下集市要什么□□。只要咱们的锤子质量好,价格便宜,人家就认。”

吴山海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