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28节(1 / 2)

是的,我曾调戏过许皇后。

曾经以为自己什么都不会说的淳于长,反而率先受不住严刑拷打,招供了事,那么许皇后也逃不过。汉成帝见到自己的表兄弟不仅飞扬跋扈,还和自己的“前妻”眉来眼去,实在无法容忍,只能杀掉淳于长。

许皇后也不能留。汉成帝安排孔光持诏书赐给许皇后毒药,令其自杀。

王立不仅没捞到好处,也被迫“遣就国”。

一场风云变幻,王莽扫除了王立和淳于长两个潜在的竞争者,成为硕果仅存的大司马人选。王根很快辞职,并推荐王莽代替自己。

王莽从侍中、骑都尉、光禄大夫的职位,一跃而接任大司马之职,时年三十八岁,在当时属于中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从王氏家族整体利益来看,第二代顺利接棒,走到了历史前台。

但在王莽看来,是自己的“权变”避免了帝国被佞幸掌权,挽救了汉朝。所以,一定要努力辅佐刘氏皇族,使得天下归仁、礼乐复兴。

如今灾异频现,天下危亡,若没有自己,还能靠谁呢?

注释:

1  仅统计《汉书·成帝纪》。

2  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  见陈桥驿:《水经注校证》,第452页,中华书局,2007;《汉书·元后传》,第4024页;两书所引歌谣略异。

4  外杜,《水经注》引作“五杜”。颜师古引李奇,以“外杜”为长安城内外杜里。高都,一说为高都水,一说为高都里,后者较为妥帖,可从。

5  薄昭是被汉文帝逼迫自杀的。

6  田蚡死后,汉武帝听说田蚡有“谋反”的事迹,就说“使武安侯在者,族矣!”意思是倘若田蚡没死,就会被族诛。

7  吕思勉:“盖上无诛赏,则下不得不依附权门以自固。”见《秦汉史》,第162页。

8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波峰与波谷(第二版)》。

9  《汉书·谷永传》,第3455页。

10  《汉书·元后传》,第4024页。

11  《汉书·楼护传》,第3707页。

12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13  此处为推测,因为史书没有记载,另外从王莽和刘歆的关系看,刘歆和太常博士们不是一路的。

14  陈参事迹,史书不载,其经学的家法和师法也不详,有人认为他是西汉大臣陈咸的儿子,陈咸的确有子名参,但陈氏是律法世家,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

15  《汉书·五行志》,第1431页。

16  萧何、公孙弘都有过为国招揽贤才的举动。

17  “遣就国”就是“遣送回封国”,这是对贵族的一种待遇,表面上看,并不是多么严重的治罪,但实际上是对贵族实权的惩罚性剥夺。因为,在中央统治稳固时期,政治资源几乎都在首都。首都犹如抽水机,把地方的人才、财富统统抽取到皇室之所在,所以,如果一位曾经执政的大臣被“遣就国”,意味着他被迫回到封国,不能随意踏出国界,更不能擅自进入首都,形同软禁。鉴于汉朝的侯国视同于县,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被“遣就国”的列侯还会遭受实际掌握侯国政权的国相或是侯国上一级郡守的监视。个中滋味,不言而喻。

18  《汉书·王莽传》,第4040页:“此儿种宜子。”

19  《汉书·王莽传》,第4041页。

三、王莽的沉浮

12王莽的宏大志业

汉成帝元延四年(约公元前9年),有个在长安消失很久的女人再次露面了。

这年春天,中山王刘兴、定陶王刘欣叔侄二人按照礼仪入长安朝见天子。刘兴,汉元帝冯昭仪的儿子,汉成帝的异母弟弟;刘欣,汉元帝傅昭仪的孙子,汉成帝的侄子。此时的汉成帝已经绝了生育的期望,就想从这两位诸侯王里选一个立为太子。

就在两王朝见期间,陪同刘欣一起来长安的祖母——汉元帝昭仪傅氏,如今的定陶王太后——突然秘密拜访了大司马王根。她带来丰厚的礼物,只说了一件事:听说皇帝要立外藩为太子,希望王根以大司马、帝舅之尊,择机在皇帝面前推荐定陶王刘欣。

傅昭仪——王根还是习惯这么称呼她——虽然年岁已高,在长安的露面还是引起不少老臣和旧戚的注意。毕竟,傅昭仪与王政君不同,不是一个柔顺的女人。

王根还记得,汉元帝在世时,一度想废掉时为太子的汉成帝,改立傅昭仪的儿子刘康,也就是刘欣的父亲。汉元帝弥留之际,陪伴身边的也是傅昭仪和刘康母子。换言之,傅昭仪差点成了皇太后。傅昭仪此次来请托,看得出她仍然为当年的事情愤懑不平。

如果昔日傅昭仪当了皇太后,不必说王根,整个王氏家族都会从政治舞台上淡出。但王根还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