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岐善反应最快,接口道:“必是陛下想到如今时局,新旧两党纷争不断,虽然因为张世儒杀母案告破而暂时偃旗息鼓,但已经在朝堂上埋下了党争的祸根。
陛下显然是意欲引入新生派系,未雨绸缪,防备将来。”
郭志舜轻叹一声,沉默不语。
宗泽却是皱眉道:“异族人就算是通晓汉话,但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等异族人占据朝堂,能为我大燕效命?老夫实在是怀疑。”
吴敏沉默了一会突然道:“诸位,老夫倒是觉得,异族人入朝为官倒也不见得一定是坏事。
一则,少许异族人为官,根本翻不起什么浪头来,徒具观赏性罢了;二则,所谓朝堂之上派系之争渐起,有一股新生力量进来掺和一下,说不准还能起到稳定朝纲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陛下因为前番种种,对朝臣颇为不满,已经种下了与朝臣猜忌相疑的根苗。
此刻我等若是反对陛下所为,定会被陛下所忌。”
李纲呵呵一笑:“老夫赞同吴相的话。此等无伤大雅的事,内阁应该与陛下共同进退才是。只是经此,朝上怕是又要起风波了。”
郭志舜心中思量,嘴上没有发言。
他早就看出皇帝有整肃朝堂,对朝臣进行大洗牌的意思了。
所谓启用异族人为官,不过是皇帝的手段之一罢了。
郭志舜觉得可以静观其变,保持中立。
以他看来,皇帝已经算是难得的千古明君,足够给朝廷放权了。
但皇权与朝臣职权本来就是天生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朝堂权力的膨胀,必定会压制皇权,这是任何皇帝都不愿意看到的。
出于相权对皇权的让步,内阁诸相很快达成了一致。
也随之就草拟出了一份面向天下异族举行特别文武恩科、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入朝为官的昭旨,交由上官清呈报到了御书房皇帝的案头上。
两个月后,将在燕京举行特别文武恩科,为大燕选拔人才。
王霖有些意外,内阁居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来哦。
他嘴角忍不住浮起一抹微笑来:“上官清,看来李纲这些人已经看出朕的真正用意了,不错,朕之所以对内阁信重不疑,主要就是因为他们顾全大局,通权达变,精通庶务!”
上官清笑道:“陛下,李相说了,我大燕开疆辟土,版图骤增,目前正是用人之际,陛下如此良苦用心,不拘一格为国荐拔人才,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反对。”
王霖哈哈大笑:“好,终归朕还是没有看错他们。这五位老臣,的确是国之肱骨栋梁,无人可以轻易撼动!”
不过,王霖脸上的笑容很快收敛,又似笑非笑道:“但这五个人也着实就是老奸巨猾,他们这是想要朕一人独挡朝堂上的反对之声啊,把麻烦推给朕来处置。
但朕又有何惧。上官清,将此昭命明发中外,以八百里快马方式和锦衣卫特有渠道,公布天下!”
……
以退为进
果然不出王霖所料,圣旨明发中外,消息遍传天下,让不少异族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一日之间,竟然有半数以上的朝臣上表反对此事。
反对的理由林林总总,但内阁却保持着异样的沉默,五位阁相集体失语了。
但反对者虽然甚众,其中也有少数人上表支持选拔异族人入朝为官。
这其中领头的,就是前不久被降职的原六部主官那敏和孙志良。
这两人过去一为刑部尚书,一为户部尚书。
被皇帝借口降为两部侍郎才没几天。
两人的继任者户部尚书宫超和刑部尚书蒋万海,因为程远景的事触怒皇帝,遭受了廷杖和罚俸的处罚,明显在皇帝心里失分,这又让那敏和孙志良看到了复出的希望。
当然,他们之所以支持,因素之一是因为内阁老臣支持,所以他们就是内阁的传声筒,之二的因素便是他们认为让异族人入朝为官,增添新鲜血液,有利于朝堂之上的更新换代,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连日来,对于反对潮水一般的反对之声,皇帝一概置之不理。
为此,王霖甚至罢了两次朝会。
但到了第三次朝会,在李纲等内阁老臣的再三强烈反对下,皇帝最终还是出席朝会,他也知道,有些矛盾一味回避也不是办法。
皇帝做了最大的思想准备。
丹墀之上,他端坐在龙椅上,待群臣朝贺已毕,这才环视群臣,目光主要聚集在陈梓宣等六部尚书身上。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这六人显然是吃一堑长一智了,虽然六人也都上了表表示反对,但在当面的朝会上,他们并未出面上奏建言。
这几人不动弹,王霖倒是不好借故发难了。
反倒是六部及三法司一些中下层官员开始梗着脖子,像是打了鸡血一般,纷纷跳出来建言献策,挑起了一场几乎无休止的华夷之辩。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