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完善港口的货运、仓储设施,为即将到来的商船大潮做好准备。
然后这一等就等到了夏天,并没有多少大明海商如幕僚们预计的那样南下来马尼拉贸易。由于没有足够的货物起运,阿拉贡内斯不得不让前往美洲的船队缩减了一半的规模,赶在洋流走向改变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匆匆上路。
到了这个时候,剧本显然已经跟实际剧情对不上了,阿拉贡内斯当然也知道这是幕僚们的判断和推测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失误。在船队离开马尼拉港之后,阿拉贡内斯立刻将幕僚班子中的几个人以“贪污公款”、“欺上瞒下”、“渎职”等罪名下了大狱。没办法,总得有人为如此重大的失误背锅才行,而总督大人显然不可能去扮演这个不光彩的角色,只能委屈这些曾经为他效力的智囊了。
当初幕僚们所谓的“崩溃论”,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笑话,但阿拉贡内斯知道手下这帮人也不是酒囊饭袋,所作出的推断并非毫无根据,而且他自己当初也认同了幕僚们的推测。推人出去背锅只是为了应付国内的追责,但阿拉贡内斯也不会糊弄完国内就算了事,他还是要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以至于大明的经济局势根本没有朝着事前预料的方向发展。来自方方面面的消息慢慢拼凑在一起,才逐渐让西班牙人认识到台北之战以后所发生的状况。
西班牙人被迫退出东南沿海的确是在大明沿海地区造成了明显的现银短缺,但海汉人对于这种状况的出现显然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一方面他们提前筹集了近百万两现银,运到澎湖作为储备,另一方面福jian官府和商界也联合为海汉作保,在当地推广使用海汉印制的一种纸质代金券。虽然这种代金券的结算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宗贸易方面,并没有在民间广泛流通,但这已经大大地缓解了缺乏现银的状况。
而市场上的现银缺乏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的时间,从春夏之交开始,海汉人便开始结算兑现此前一些暂时用代金券支付的款项,而他们所使用的竟然是大量的黄金。有可靠的消息表明这些黄金并非海汉过去在贸易中积攒下来的财富,而是来自他们在年初新近占领的台北鸡笼地区。海汉人在占领当地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在福建沿海招募了大量矿工前往该地开采矿藏,且当地一直驻扎有一定规模的海汉军队进行护卫。
阿拉贡内斯认为这个信息才是海汉人对台北地区不宣而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一定是通过某种渠道预先确定了当地有金矿矿脉,之后才悍然发动了这场战争。而这个金矿的产出大抵可以弥补大明国内贵金属流通不足的缺口,不至因为西班牙的退出而受到太大的影响。海汉人将所有的后续发展都计算到了,也难怪大明商人并没有在战后大量涌入马尼拉。
如果海汉人的商业信誉没那么高,那么他们所使用的流通券大概也无法在大明市场上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如果台北没有金矿,那可能也不会引火烧身招来海汉人的觊觎。但这些假设都没有出现,海汉人夺了台北,开了金矿,并且顺利地顶掉了西班牙在大明外贸市场上的地位,这些才是这场战争背后真正的目的。
除了对海汉人的手段佩服不已之外,阿拉贡内斯也可以确定另外一件事,这群海汉人绝非只会贪图小便宜的商人,他们对于全局的掌握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自家在内的对手,在这件事上展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无不值得称道。这不是普通走私商人能玩出来的格局,而是货真价实的高级玩家才能操作的大棋局。
到了这个时候,阿拉贡内斯才真正理解了为何葡萄牙人要去抱海汉的大腿,而荷兰人在吃了几次明亏之后还能忍气吞声容忍海汉的蛮横作为。想必他们也不是没有脾气,而是真真切切地了解海汉的实力,不愿再跟其正面斗下去了。当然了,阿拉贡内斯大概也能猜想到,自己的欧洲邻居们肯定正在某个地方嘲笑马尼拉当局的应对失策,现在不但失去了抢回台北的最佳时机,而且连西班牙在大明外贸市场上的份额也已经被海汉等多方势力给代替了。
虽然阿拉贡内斯并未放弃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尝试,但他也很清楚这绝非易事。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来看,海汉拥有编制达数千人的职业军队,武器装备是丝毫不逊色于欧洲国家的火枪火炮、风帆巨舰,而且其战绩十分傲人,据说从成军以来就鲜有败绩,号称南海第一常胜军。这样的一支武装,阿拉贡内斯可真没有必胜的把握。
西班牙在远东的驻军状况与荷兰类似,因为本国的移民人口数量极为有限,所以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训练的土著协从军,战斗力比较堪忧。真正由国民组成的军队规模不大,而且其中大部分只是移民为了一份军饷而兼职的军人,整体的战斗力还是无法与职业军队相提并论。如果荷兰人都已经在海汉手里吃了几次败仗,那么阿拉贡内斯也没多少信心能比荷兰人做得更好。
时间进入下半年之后,先是传来消息,海汉军攻克了大明杭州湾外海的舟山群岛,消灭了当地海盗并且设立了据点,而大明地方官府似乎已经默认接受了这件事。不久又有新的消息传到马尼拉,海汉舰队前往东海中的宫古岛,剿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