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沧州是海汉军必攻之地,但孙丙对于拿下沧州却并不急切。部队行至沧州东南四十里处的旧州镇,孙丙便下令停下来休整。
这旧州镇的得名,便是因为此地是沧州旧城的所在地。两百多年前毁于大明内战后,这座城池便逐渐被废弃了,如今没有兵马驻守这里,为数不多定居此地的百姓,也因为畏惧海汉军而提前离家逃难去了。
孙丙之所以放慢了推进速度,一是需要时间摸清沧州守军的布防情况,以免在攻城过程中被多路明军夹击。
二来海汉军所在的位置距离海岸线已有百余里,但相当一部分作战物资的后勤补给仍需通过海运实现,在攻打沧州城之前,必须得先在这里与海岸间架起一条安全稳定的补给路线。
第三个原因,则是与目前正在天津进行的战事有关。
沧州以北两百里就是天津卫城所在地,孙丙的陆五师给沧州施加压力,正好可以与陈一鑫在天津的攻势形成同步牵制。
这样一来,河间府的明军无法驰援天津,而顺天府的明军也顾不上来救沧州了。
京杭运河在沧州境内的河段可谓是九曲十八弯,而这种复杂的流向,也给海汉军的侦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孙丙的部队花了近两天时间,才大致完成了对沧州城周边地区的侦察行动。
侦察的结果显示,明军在沧州附近部署的机动兵力要比预计更多。至少有一万五千至两万上下的明军是驻扎在沧州城之外,近的就在城下,远的则有十多里,大多集中在京杭运河沿线。
这些明军部队的作战目的显然不只是为了守卫沧州城,一旦海汉军开始攻城,他们很可能就会出现在各个方向上展开袭扰战。
孙丙必须得设法击溃其中几支明军,清理出一片安全区,才能将兵力全部集中到攻城战上。但明军显然意识到了两军的实力差距,所以即便海汉军大张旗鼓地踏入了沧州辖区,他们也没有主动出击,而是在等待更合适的战机出现。
围绕沧州城展开的战事从四月二十日打响,率先出手的仍是海汉军。
孙丙十分大胆地选择了沧州城南侧作为主攻方向,而海汉阵地的左翼距离京杭运河仅有不到两里,驻扎在城外运河沿岸的明军似乎随时都有可能沿着河岸向海汉军发动攻势。
明军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在海汉军开始炮轰沧州城之后,运河沿岸的明军很快就采取了行动,从南北两个方向乘船而来,准备在海汉军左翼登陆实施攻击。
但孙丙对此早有准备,攻城时特意在阵中隐藏了数门火炮,炮口就一直对准京杭运河方向。明军的船队刚抵达河岸开始登陆,海汉军这边就立即亮出了杀招,掀开炮上的伪装,对准船队便是一顿猛轰。
对此几乎没有防备的明军在炮击伊始就损失了数百人,而各艘船上的指挥官对于接下来应该顶着炮火强行登陆,还是避其锋芒果断撤离,想法并不一致。
于是明军的行动步调就很快出现了混乱,一部分战船放弃靠岸,开始驶离交战区域。而勉强登陆上岸的部队,因为缺乏后援,自然也难以在海汉的枪炮齐射下支撑太久。
仅仅一炷香的工夫,明军在沧州城外发动的第一次袭扰战就宣告失败了。
虽然只被击沉了两艘战船,但明军实际损失的人员却是大大超过了两艘船的乘员。
在运河河岸登陆的明军约有千人左右,但他们根本没来得及对海汉军阵发动冲击,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死于炮击。
一些无处可逃的明军又返身跳进了运河,但这些士兵多是北方人,水性并不算好,跳河几乎等同于自杀。而且不少人跳入河中之后,才发现忘了提前脱掉沉重的盔甲,使劲扑腾也还是浮不起来。
能强渡到运河对岸的游泳健将,或是被自家战船救起的幸运儿,仅仅只是极少数人。
最终无处可逃被海汉军俘获的明军,仅剩一百余人。
这残酷的战果,让守军意识到双方的实力差距,可能要比战前预计的程度还要大得多。
正面战场这么摆开阵势跟海汉军交战,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毫无胜机。
而战前准备利用京杭运河作为天堑和发动突袭的通道,这样的战术设想在海汉军的强大火力面前,似乎一下子变成了笑话。
有如此凶猛的武器,海汉军左翼的河滩就变成了一处死地,缺乏重火力掩护的明军几乎不可能由此取得突破。
意识到这一点的守军,也迅速对战术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城防兵力的投入,务求先守住沧州城不被攻破。
当天对沧州城的炮击攻势一直持续到下午,城池南侧一大一小两处城门都是损害严重。
海汉军也象征性发动了几次佯攻,测试城内守军的防御力度,但守军显然还没打算就此放弃,每次都组织了大量人员上到城头,用弓箭和火器对城外海汉军展开反击。
不过出城应战这种事,那是万万不敢尝试了。
直到暮色将近,孙丙才下令收兵。
海汉军自身的损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