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入了战斗中。
这头大棕熊是破鼻猞猁每年都能见到的,而且是因为抢食结了仇的,还是老虎进了猎场之后它才有所收敛。
当时雌虎从树林里扑出来,先是二话不说逮着棕熊的脑袋上去就打,连续几个巴掌把它扇得晕头转向,旋即是长时间的对峙和相互咆哮。
虎啸声震得大树都在颤抖。
破鼻猞猁小心翼翼地躲在树上,看着雌虎接二连三地前扑,一副完全豁出去了的样子。明明存在着体型差距,棕熊却不知为何束手束脚,根本不敢同它争锋,率先败下阵来,逃之夭夭。
几头活跃在冬季猎场的熊都销声匿迹后,这把无名火就烧到了其他捕食者身上。
比如说——大猫。
那天中午艳阳高照,是难得的好天气,破鼻猞猁也有点懒洋洋,找了棵树晒太阳。
这颗大树长在一面向阳的缓坡上,四周环绕着其他稍矮一些的树,树干粗壮,树冠雄伟,树枝横七竖八地交错着,织出一张大网,完全足以支撑一头体重30公斤的动物摊开四肢在上面翻来滚去。
破鼻猞猁爬到离地有近16米高的地方。
在这个高度,它能更好地取暖,而且还能更清楚地观察四周,提前发现危险。
所以当那抹亮色从林间缓缓踱步而出时,刚翻过身来的破鼻猞猁第一时间就看到了。
起先它没有放在心上。
东北虎和猞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不是非常高的竞争关系。而且这头地主老虎以前也和它狭路相逢过,从来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最多是象征性地驱赶一下,护一护食。
但随着老虎越走越近,山风带来了它身上的气味。
这股气味表明了另一头老虎的存在,而且显然是只幼崽。即使破鼻猞猁知道地主雌虎并不在哺乳期,但它也立刻警觉了起来。
带崽雌虎不是好惹的。
不管它用什么方式带上崽都一样。
破鼻猞猁悄无声息地再次翻了个身,观察着逃跑路线。它先是看了看更高层的树梢,发现那些枝丫有点松动,怕是承载不住自己的重量;旋即又朝附近的矮树看去,发现这些树不是过于低矮就是过于遥远,最近的一棵也有足足五米远。
它稍稍有些担忧。
不过还是以防备居多。
直到老虎明显嗅到了什么气味,加快脚步。对方在树下站定,鼻子轻轻抽动,旋即像意识到什么一样抬起了头。
两头大猫的视线对上了。
下一秒,东北虎咆哮一声,就以和体重极不相符的灵活朝上跃起,尖利的爪子钩住树皮,后腿蹬动,前腿抱扑,在垂直的树干上如履平地,瞬息间就窜了五六米,而且还在不断缩短着二者之间的距离。
破鼻猞猁顿时吓得亡魂皆冒。
它发现自己陷入了真正是骑虎难下的局面。
下树是不可能下树的。
猞猁和老虎一样,都不是树栖性强的大猫,它们一个是短尾,另一个虽是长尾,尾巴却是来辅助跑动的,并不是像云豹、云猫那样是用来在树杈上保持平衡的。
树栖性强的大猫可以头朝下迅速下树,甚至从很高的地方在树与树之间穿梭,但树栖性不强的大猫,比如老虎、猞猁和狮子,都是上去容易下来难,要下树只能先抱着树干一点一点慢慢地挪动下来,到了近地面才敢往下跳。
问题来了。
眼下破鼻猞猁在离地16米的地方,它总不可能直接往地上跳,那是自寻死路的行为,但要是真的抱着树干往下挪动,要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而东北虎上树则不受这种身体条件的阻碍,岂不是直接羊入虎口、无处可逃?
它在树上急得直叫唤。
敌人越来越近,破鼻猞猁没有办法,只能试探着左右移动,用四只脚爪紧紧抓住开始晃动的树枝。它边走边朝下面发出警告的哈气声,似乎想通过这种办法将老虎逼退。可老虎充耳不闻,根本没把它的警告声放在心上。
这下破鼻猞猁更着急了。
它慌不择路地朝上方攀登,如履薄冰地踩上了更细更脆弱的枝丫,整个身体都在随着树枝的摇晃而摆动。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它寄希望于这些极易折断的树枝能够阻挡敌人的脚步,毕竟从这个高度摔下去没有好果子吃。
可东北虎比它想象得还狡猾。
大老虎爬到底层树杈就停了下来,给自己留足了充分的腾挪空间。它站稳身体,扑起前爪,伸长臂膀就抓了过来,树皮在后爪锐度和老虎体重的双重压力下发出噼啪的爆裂声。
破鼻猞猁拼命往后退。
东北虎咆哮着向上抓。
两头大猫再一次陷入对峙。
照这个情况下去,等到体力耗尽,猞猁无论如何都要尝试下树,是不可能永远长在树上的。它已经是走投无路了,只能心一横,选择拿生命去冒险。
在老虎两次攻击的间隙,破鼻猞猁看准最近的矮树,舒展身体,用尽全力跳了过去。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