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出生时的异像。
长于藩镇,十余年间默默无闻,契丹南寇,中原天倾,河东一声惊雷,为王前驱,兵出太行。招揽豪杰,北逐契丹,栾城一战,天下闻名。
高祖卒崩,国势震荡,少年受命,统驭天下,内勘叛乱,外御胡戎,励精图治,志清寰宇。革旧除弊,富国强兵,高瞻远睹,步步为营,十五载来,混一宇内。
乾祐已去,开宝当兴,西复河陇,南平大理,东越大海,北击契丹。四境升平,八荒臣服,万国来朝。
……
刘皇帝倒也没有完全沉浸在那些歌颂之辞中,只是,回头再看,原来自己已经做了那么多事,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自己的皇帝生涯,到目前为止,算得上是成功的。
自山阳登山,自山阴下山,待归行营,已是身心俱疲,不过,刘皇帝的兴致犹在,也只有夜下独处之时,方觉乏味。
三月十二日,銮驾再度起行,浩浩荡荡,直奔南方,横渡汶水,直抵梁父。有前日的登封礼在前,降禅之礼,刘皇帝也再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他已然疲了。
波澜不惊地结束了降禅礼,也代表着这场封禅大典,正式落成,完美收官。当然,整个过程中,刘皇帝这边一切顺利,刘皇帝之外,难免有些问题,但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赵普的预期达到了,没出大的疏漏,就是成功。
而刘皇帝在当夜与符后的交谈中,说及封禅的感想时,明确地指出,此后余生,再不赴泰山,再不行封禅!
没错,在结束封禅的那一刻,刘皇帝便后悔了。自我剖析一番,这场浩大的典礼,可以说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而展开的。
在追寻前代帝王脚步的同时,刘皇帝也是想通过此法,宣告他对古人的超越。但真正完成了,体验感并没有那么良好。
伴随着封禅的,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怠政误军……等等负面的词汇,在刘皇帝的脑海中不断盘旋,歌功颂德之声中,刘皇帝私欲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我审视之后,刘皇帝倍觉难堪……
第6卷 世祖晚年
封禅的余韵
开宝十一年,暮春三月,并没有在兖州多待,隔日便宣布起驾还京,匆匆逃离岱岳镇。或许没有掩面拂袖那么生动形象,但刘皇帝自我认知,就是逃离,有种羞见兖州父老的感觉。
当然,不论是随驾是贵族,还是观礼的臣民,都还在回味那场建国以来的第一盛礼,除了觉得皇帝陛下返京有些仓促之外,并没有更多异样的感触。
而参与到封禅大典前前后后的上下各级官僚职吏们,也随着大典的落幕得以喘息,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一场攸关仕途名利的考验。
过程很辛苦,很艰难,但结果显然是好的,至少没有碰到什么大问题,功勋、履历、政绩,算是收囊中了。
并且,很快得到了兑现。在踏上返京旅程的第二日,刘皇帝便召来刘旸与赵普,经过与二人的简单交流,便定下了对封禅过程中出工出力的上下僚属的封赏事项。虽然刘皇帝心中有些自责,有些不痛快,但过错不在臣僚,忙前忙后那么久,该有的回报并不吝啬。
或升职,或加俸,惠及数百名官僚职吏。当然,大部分人,还是从俸禄上考虑,大规模的升职加官,在刘皇帝这里也通不过。
但是,基本所有人,在履历上,都增添了光辉的一笔,更多的也更值得在意的好处,或许在将来的仕途生涯中能够再度得到体现。
几个主要的官员也各有功劳,刘皇帝感赵普的辛苦,加其俸五百贯,从少府支出。张齐贤的苦劳更多,因为升任兖州府本就是越级提拔了,在职位上没有体现,但是,职俸、荣誉一样不缺,刘皇帝还让赵普特地拟制褒奖。
可以预见的,等张齐贤在兖州任上再待个几年,沉淀一番,道司级的高官要职是必然,未来可期。
当然,留张齐贤继续在兖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收拾兖州民政。有一个没法掩饰的问题便是,哪怕朝廷有大笔的支援,但在筹备封禅的过程中,兖州府不论民力、财力还物力,都有过度的消耗,大典过后,岱岳那边留下的也是一片狼藉,这些都需要张齐贤去收拾规整。
这,同样是个政治任务。毕竟,封禅不能有污点,刘皇帝名声也不能受损。
其余人等,包括雍王刘承勋、殿帅杨业这样参与度不是很高的文武,同样得到了数目不等的赏赐。
可以说,为了这场封禅,从前期复杂细致的筹备开始,到中期规模浩大的执行,再到结束大方的赏赐,朝廷投入颇多。
若真细细得统计总结一番,仅支出钱款一项,恐怕五百万贯都打不住。当然,财政那边肯定会有汇报上奏的,只是不知道,届时“清醒”过来的刘皇帝,会有多尴尬。
再是冠冕堂皇,刘皇帝已然自我认定是封禅是为一己之私欲,这样的情况,换作十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
甚至于,刘皇帝已在想象,要是王溥、沈义伦他们,拿封禅的耗费再来向自己借钱,还能大义凛然、坚定决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