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是一般的模式,哪怕是当时已经一片凋零的湖南,都让康宁搞了不少“特色产品”,而平蜀之后那场变乱的背后,则是一场饕餮的狂欢盛宴,入蜀汉军们平叛立功,似康宁这样的“官商”则像秃鹫一般啃食这大军犁过剩下的腐食烂肉。
一直到第一次北伐时,大汉的财政已经宽裕不少,也开始打富裕仗了,那时候为满足北伐军辎的转运需求,通过民间车船商队分担压力,规模也更大,在价钱上也让利了。
但那时,已经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参与进去了,有资格的除了康宁这样的上车早的,就是由一些背靠权贵抑或干脆就是退役官兵组成的商队,而那些散船、散车,只是通过这些人拉活罢了。
当然,这仍旧只是一种运力上的补充,他们效率更高,损耗更小。只是朝廷不可能把关键物资以及大军后勤寄托在这些商贾商队身上,最主要的还是辎重部队,以及几十上百万的地方民丁,这些可是丁役,朝廷在前期基本只需要承担转运路程上的损耗,等战后才需根据情况发放一定抚恤。
而与过去发战争财有所区别的是,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康宁很克制,因此避免像一些肆无忌惮的商人那般被安上囤积居奇、乃至通敌叛国的下场,财产尽没不说,还家破人亡,永世沉沦。
康宁发力,是在战后,帮助打扫战场,尤其是南口、锦州这样的大战场,其中残存、遗漏的,可有不少好东西,敏感的东西不敢碰,但军民两用的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整理。
在汉军很多战役之后,一些普通的剩余物资,都是直接分给随军民夫以及当地百姓的,就更别提损坏的粮、木、衣、铁,死伤的马匹牲畜了。
如此风雨三十年,等大汉一统南北,北逐契丹,天下逐渐安定下来之后,康宁所积累的财富已经是十分可观了。
于是康宁开始尝试着开始转型了,王彦升印象中“卖皮货”的,就是康宁后来经营起来的,专门收集各种上好皮毛,制成各种皮具,为此还专门地建立了几座大的手工加工场。
所制皮货,大部分是卖给兵部下属的军器坊以及军队,这可是皮货消耗大户,而对民用,则主打高端市场,十多年下来,已是大汉城市高档皮具市场的领头羊……
天花板
当然,不论怎么变,怎么扩张,发家的业务,康宁是没丢的,与官府的合作,与权贵的关系经营,都需要每年花费大价钱去维持。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康宁手下的那支扈从队伍,始终维持着组织,非但没有解散,反而有所壮大,挂着“康”字旗帜的商队,几乎随处可见,足迹遍布大汉东西南北。
毫不讳言地说,靠康大官人衣食的人,数以万计。当然,这种主要依托于商业人身依附,并不是那么牢靠,要养这么多人,并不容易,除了有钱,还需有粮有肉。
大汉许多商贾,但凡经营有成,赚取了一定利润,便忍不住买田置地,将骨子里对土地的贪恋表现得淋漓尽致。康宁也不能免俗,家乡蔚州是必然要有产业的,置地万亩,在山阳圈牧场万顷,不少扈从雇佣都安排在其中,但这只是占比很小的一部分。
跟随康宁的那批人,来源众多,成分复杂,但在康宁的带领下,大多具备一点特性,那就是狼性,是习惯“吃肉”的。
当国内趋于安定,当大汉逐渐停下扩张的脚步时,康家却没有停止,相反,他们是自发地向外发展,尤其在海外贸易上。
最早在南洋搞“武装拓殖”的人与势力之中,就有康家,当然,从事后来看,康家的海外征途是有些巧合因素的。
最初是为了搞香料贸易,后来则是为了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当年,康宁在湖南也是偷偷开了几个银矿的,获利颇丰,这自然是违法的,尤其在朝廷进行货币改革之后。
只是,由于当初以勋贵张进为首的滑州贪腐案,又引出了赵匡美私开银矿案,闹得沸沸扬扬,朝廷也籍此对各地的私开的金银矿大加打击。
连荣国公的弟弟都保不住,还主动投案自首,康宁生意虽然大,自是也扛不住的,主动断臂求生,将手中的私矿上交朝廷,还花费了大代价,给中原水灾受难百姓捐了一大笔钱,方才幸免,那也是康宁商业生涯中最危险的一次。
但是作为一个商贾,最突出的特质便是逐利,疯狂的逐利,尤其在品尝过甜头之后,开矿虽然辛苦,但绝对是一本万利。国内政策严,限制多,但国外便是一片海阔天空,任其遨游。
于是,康宁组织了好几批人出海,康家商队的足迹也由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年郭良平打三佛齐,夺蒲罗中岛时,康氏船队的扈从、水手可都是积极支持,鼎力相助,除了后勤帮助,甚至自带武器,上岸打仗杀敌。
当然,这个过程中没有亏的,死伤些人不算什么,圈夺的土地,占领的矿山,其中之利,是数倍乃至数十倍。和许多人感受到的一样,对于大汉的食利阶层而言,海外实在是太自由了,什么手段都能使,还不怕被人攻讦清算……
这十多年来,除本土开掘冶炼的部分金银,海外的金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