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草小说>其他类型>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 第三节 齐魏兵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节 齐魏兵争(1 / 1)

第三节 齐魏兵争

南北之兵争,至宋末而形势一变。宋初,中国尚全有河南,魏大武之南伐,中国虽创巨痛深,然虏亦仅事剽掠,得地而不能守也。及明帝篡立,四境叛乱,淮北沦陷,魏人始有占据河南之心,至孝文南迁,而虏立国之性质亦一变;于是所争者西在宛、邓,中在义阳,东在淮上矣。

淮北沦没之后,宋、魏之使命仍通。后废帝元徽元年,魏孝文帝延兴三年也。《魏书·本纪》云:十月,大上皇帝亲将南讨,诏州郡之民,十丁取一,以充行户,然其后南巡,仅至怀州而还。(怀州,后魏置,治野王,今河南沁阳县。)明年,九月,《纪》又云:以刘昱内相攻战,诏将军元兰等五将三万骑,及假东阳王丕为后继伐蜀汉,而《列传》及《宋书》,皆不载其事,(《通鉴》因此未书其事,见《考异》。)盖兵实未出也。及齐高帝建元元年,乃命元嘉出淮阴,(大武子广阳王建闾之子,时为假梁王。《齐书·垣崇祖传》作伪梁王郁豆眷。)元琛出广陵,薛虎子出寿春。(代人。《北史》避唐讳作彪子。)初,高帝策虏,必以送刘昶为名出兵,所攻必在寿春,徙垣崇祖为豫州刺史以防之。明年,二月,元嘉、刘昶马步号二十万攻寿春,(《通鉴》:魏将薛道标趋寿阳,上使齐郡大守刘怀慰作将军薛渊书以招之。魏人闻之,召道标还,使梁郡王嘉代之。)为崇祖所破。攻钟离,(见第三节。)孔稚珪表劝明帝遣使与虏言和,帝不纳。永明中,祖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四年,徐孝嗣又以缘淮诸镇,皆取给京师,费引既殷,漕运艰涩,聚粮待敌,每若不周,表立屯田。事御见纳。

时帝已寝疾,又兵事未已,亦竟不施行。盖三主御宇,仅二十年,又非闲暇之时,故虽有志而未逮也。至东昏失寿春,而形势愈恶矣。《魏书·高闾传》:孝文攻钟离,未克,将于淮南修故城而置镇戍,以抚新附之民,赐闾玺书,具论其状。闾表曰:“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斑师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夫岂无民?以大镇未平,不可守小故也。堰水先塞其原,伐木必拔其本。寿阳、盱眙、淮阴,淮南之原本也。三者不克其一,而留兵守郡,不可自全明矣。既逼敌之大镇,隔深淮之险,少置兵不足自固,多留众粮运难充。又欲附渠通漕,路必由于泗口;溯淮而上,须经角城;淮阴大镇,舟船素蓄,敌因先积之资,以拒始行之路,若元戎旋旆,兵士挫怯,夏雨水长,救援实难。”孝文乃止。及还,告闾,谓以彼诸将,并列州镇,至无所获。盖时淮北虽亡,而淮南之形势,尚称完固如此。魏孝文之渡淮,兵力不为不厚,而迄未能得志,乃裴叔业一叛,举寿春拱手而授诸人,内乱之招致外侮,诚可惧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