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草小说>其他类型>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 第二节 佛教流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节 佛教流通(4 / 9)

能谈义,且有信心。(《周书·薛善传》云:大祖雅好谈论。并简名僧深识玄宗者百人,于第内讲说。又命善弟慎等十二人兼讲佛义,使内外俱通。由是四方竞为大乘之学。《儒林传》:卢光,尝从大祖狩于檀台山。猎闱既合,大祖遥指山上,谓群公等曰:“公等有所见不?”咸曰:“无。”光独曰:“见一桑门。”大祖曰:“是也。”即解围而还。令光于桑门立处造浮图。掘基一丈,得瓦钵,锡杖各一。大祖称叹,因立寺焉。)至武帝,乃又有废佛之举。

龙门石窟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中国人之于佛,流俗虽不免迷信,士大夫之有识者,固多能知其教义。既能知其教义,自知其理与儒、道无二,而建寺、造像等,徒为烦费矣。此周武之所以废佛也。《周书·武帝纪》:天和三年,八月,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四年,二月,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建德元年,正月,帝幸玄都观,亲御法坐讲说。公卿、道、俗论难。二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坐,辨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三年,五月,丙子,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六月,戊午,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苞空有,理极幽玄。但岐路既分,派源愈远。淳离朴散,形气斯乖。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腾。道隐小成,其来旧矣。不有会归,争驱靡息。今可立通道观。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迹玄文,所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并宜弘阐,一以贯之。俾夫玩培者识嵩、岱之崇峻,守碛砾者悟渤澥之泓澄,不亦可乎?”观此,知帝于佛道,特恶其烦费而欲绝之,是以与淫祀并禁。至于教义,原欲存之,且欲汇三为一,以息纷争也。然此岂人力所可强为乎?宜其徒有此诏,终无所就也。此事《隋志》谓由卫元嵩上书而起,已见前。元嵩见《周书》、《艺术传》,云:“好言将来,盖江左宝志之流。尤不信释教,尝上疏极论之史失其事,故不为传。”然此特会逢其适耳,周武之断道、释,初不由此。观元嵩所攻专在释,而周武所断兼及道可知也。《记》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此天下之至言也。《纪》又载建德五年,九月,大醮于正武殿,以祈东伐。六年,五月,大醮于正武殿以报功。其事岂能无所劳费?躬道之而躬自蹈之,何以使民从其令乎?宣帝甫立,即复佛像及天尊像,与二像俱坐,大陈杂戏,令士民纵观,(见第一节。)亦武帝有以启之矣?其明年,六月,庚申,遂复佛道二教。

教士之信教,必不如教民之笃也,同为教会中人,执掌事权者之信教,又必不如不执事权者之笃。不然,则基督教不因马丁路德之崛起而分张,而第三节。)其小焉者矣。许荣上书晋孝武,病“尼僧成群,依傍法服,五戒粗诫,尚不能守”。闻人奭亦病“尼姏属类,倾动乱时。”(皆见《晋书·简文三王传》。)柳元景罪状臧质曰:“姬妾百房,尼僧千计,败道伤俗,悖乱人神。”(《宋书·质传》。)郭祖深欲罢僧尼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惟着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见《南史·循吏传》)乌乎!当时僧尼之戒律,为何如哉?迷信者或将为之曲辩。然僧尼皆不耕而食,不识而衣,而人民且依托之以避赋役,(《宋书·刘粹传》:迁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大守。在任简役爱民。罢诸沙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史。《魏书·李孝伯传》:兄孙玚,民多绝户而为沙门,玚上言:“南服未静,众役仍烦,百姓之情,方多避役。若复听之,恐捐弃孝慈,比屋而是。”皆可见藉出家以避役者之众。)而其建寺、造像,所费尤巨,终必有不能坐视者。此所以一时之君若臣,信佛者虽多,亦卒不能不加以限制也。(《颜氏家训·归心篇》云:“俗之谤佛者,大抵有五:其一以世界外事及神化无方为迂诞也。其二以吉凶祸福,或未报应为欺诳也。其三以僧尼行业,多不精纯为奸慝也。其四以靡费金宝,减耗课役为损国也。其五以纵有因缘,如报善恶,安能辛苦今日之甲,利后世之乙为异人也。”一、二、五并关教理,非政事所当过问,亦非其所能过问,三、四两端,固不可无以治之也。)

龟兹区区,而《晋书·西戎传》谓其国有佛塔庙千所,况中国乎?萧惠开为父起四寺,国秩不下均兄弟,悉供僧众。贺革玚子,(事见《南史·玚传》。)恨禄不及养,俸秩不及妻孥,专拟还乡造寺,以申感思。何氏自晋司空充、宋司空尚之,并建立塔寺。至敬容,舍宅东为伽蓝。趋权者助财造构,敬容并不拒,轻薄呼为众造寺。及免职出宅,止有常用器物及囊衣而已。其佞媚至于如此,威权在手者,安得不竭民力以自为功?宋明帝起湘宫寺,虞愿讥其所用皆百姓卖儿帖妇钱,(见第四节。)其贵戚、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