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今天下除了江东,所有势力都缺粮草。
“事成之后,王景略将为明公请封南安郡公,都督陇右诸军事,护羌校尉。”薛赞补充道。
“南安郡公?梁国还真是慷慨。”姚苌一脸不屑。
“明公既然不愿起兵,属下这就回复王景略。”薛赞恭恭敬敬道。
岂料姚苌轻笑一声,“非也,起兵之人,不该是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能熬到最后,谁就能吃到最肥的那块肉。”
以现在天下的形势,得罪梁国非常不明智。
明眼人都能看出苻坚撑不下去了。
虽然清剿了几个宗室,收回了一些田地和人口,但对当下局势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第一步都这么难走,越来越多的隐患浮出水面,后面抑制豪强更不用多想。
所以在姚苌眼中,这场大战谁胜谁败,一目了然。
“明公……”薛赞被姚苌弄糊涂了。
“以你的名义回信东边,吾有一计,可令氐秦焦头烂额,助大梁一臂之力,然则,需再加封吾为凉州牧!”姚苌既想得到梁国的支持,也不愿当出头的椽子。
“凉州牧?”薛赞呆了片刻。
凉州牧不是凉州刺史,等于将凉州划给了姚苌,加上南安郡公,都督陇右诸军事,护羌校尉,等于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堂外一阵轻风吹来,烛火在幽暗的屋中闪烁。
姚苌的半张脸隐藏在阴影中。
“梁国岂会同意?”薛赞忍不住问道。
“我若是王景略或者李跃,一定会同意,这秦凉二州,原本就是我们羌人的,陇上豪酋皆听我号令,取凉州只在一念之间。”
陇右遍地羌人,全是姚苌的本钱。
梁国与秦国在关中大战,姚苌趁机吞并凉州,然后召聚诸族,固守河西,便能如前凉对抗羯赵一般对抗梁国。
当年羯赵何其强盛?却在凉州三战三败,最终耗光了国力与气运。
整个氐秦最精华之地其实就是凉州。
永嘉之乱,无数中原士民避祸凉州,令凉州空前繁荣起来。
苻坚虽然趁张氏内乱时吞并了凉州,但人心并未完全归顺氐秦。
如果姚苌得到梁国的支持,机会非常大。
此外,苻坚虽然内忧外患,但仍有一战之力,梁国想要吞并它,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吞并之后还要消化,姚苌觉得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旱灾
李跃率军返回邺城,旱灾的征兆已经初见端倪。
大河缩流,小河直接断流,就连黄河也缩减至往日三成规模。
三月原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入目所及之处,皆是枯黄,悬在头顶的春日竟感觉有些晒人。
从去年入冬开始到现在,河北、豫州没见一点雨雪。
关键不知道这场旱灾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时间长了,梁国也扛不住。
李跃记得历史上明末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年年大旱连着瘟疫蝗灾。
东汉其实也是被天灾折腾垮的朝代,从建宁三年(170年)正月开始,河南、河内饥荒,以致夫妇相食,其后地震,海水溢,河水清。五月,河东地裂,雨雹,山水暴出。
紧接着,持续百余年的大瘟疫横空出世。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凋零,五胡开始内迁,华夏外围领地基本都被放弃了。
好在梁国的官僚体系还算运转正常,县令、刺史兢兢业业,组织百姓渔猎,平分所剩不多的水源。
大旱刚起,前几年的积累,百姓家都有一些余粮,水里的鱼,山里的野兽都能撑一段时间。
“这么下去不行,旱灾不知何时停歇,趁现在百姓手上还有余粮,可令他们就食青徐、淮北,邺城百姓愿去辽东者,分田分屋舍,不愿去者,就食沧州。”
李跃在路上就想好了对策。
梁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司豫兖三州,恰好是重灾区。
旱灾时间一长,粮草转运也是重大问题。
所以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填实辽东。
辽东非常大,物产丰足,靠山临海,足以养活几百万人口。
历史上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已达六十九万七千户,胜兵五十万,民户三倍于前魏时。
辽东人多了,自然就能压制乃至吞并高句丽。
“常令君已率尚书台劝导百姓东迁,待旱灾平息后返回。”崔宏道。
抚育百姓本就是尚书台的职责,常炜没有丞相的名号,实则在天下人眼中,已经是大梁的丞相,李跃出征在外,国中政务皆由他打理。
即便李跃在朝中时,也大多是常炜率尚书台裁定,重大事宜才送达李跃面前。
回到邺城,东西南北,无数大车小车进进出出,送入粮食,带走百姓。
旱灾一起,连牛马都羸弱不堪。
远远望去,邺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