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秦凤行营除了经营天水防线外,还将在陈仓、祁山等地建造军垒坞寨,从北线完成对西秦路的封锁——这也是确认高氏冥顽不化,不惜与赤扈人勾结也要妄图行裂土割据之事后,军情参谋司早就拟定的策略。
灵武行营在经营横山防线的同时,韩时良则主张接下来需要不断派遣精锐兵马,对占据整个西套平原的灵武地区进行不间断的军事袭扰,甚至不惜摧毁田宅,将这一地区的党项人强行驱赶或掳掠到关陕腹地安置。
既然这一地区的党项人宁可充当赤扈人前驱,拒绝汉人入主,灵武行营短时间内也就没必要试图去降服他们。
韩时良主张据横山防线,不断用各种军事手段,削弱乃至彻底摧毁横山以西灵武地区的军事潜力,除了要将赤扈人驱逐出去外,同时也要将那些不甘屈服的党项人驱逐出去或强迁到关陕腹地安置,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一片地区清空出来。
北起石嘴山、西接贺兰山的西套平原,黄河从其间滔滔而过,乃是河西地区最为重要的农耕种植区之一。
又由于西套平原往东,与陕西西北部的泾州、原州、环州、庆州及延州等地区之间,隔着数百里辽阔的荒漠高原(位于黄河几字弯怀抱之中的鄂尔多斯高原),气候环境恶劣,粮秣运输补给困难,因此作为西北重要农耕区的西套平原,对帝国日后统治贺兰山以西、以北的辽阔地域,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在战略地位上能与西套平原相提并论的,也只有青唐羌旧都所在的河湟地区。
倘若能将这两个地区的土著部族较为彻底的进行清理、驱逐,自然也方便日后迁入数十万计的汉民,彻底在这两个地区生根发芽、栖息繁衍下去——唯有在这两地站稳脚跟,帝国未来才能更从容不迫的统治万里辽阔的西北域。
徐怀很快就批准韩时良经营横山防线、据横山防线袭扰、以腾换之策削弱西套平原的战略。
从长安京兆府出发北上直抵延州的驰道,历代都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北地区的核心要道,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所修筑的最为著名的直道之一,之后汉晋隋唐都屡屡修缮——在大越立朝以来,延州道更是京兆府增援御羌防线的核心通道。
这三四年来,延州道也是在新武关道之后优先得到修缮,确保粮秣等物资能源源不断的运抵灵武行营及朔方行营的驻防区。
地形险峻复杂的横山与南侧的白于山,共同组成西套平原东翼的藩屏,也位于延州道的辐射范围之列,其南翼还有一条泾川道,经原州通往泾水上游的泾源,而后再经与泾水大体平行的鸡头道东入京兆府长安。
韩时良最先做的,就是通过延州道及泾川道,将横山、白于山等地三四万党项人,强行迁往关陕腹地安置,再从关陕、河东等地征召一部分降附汉军出身的投诚辎兵及家小,填入横山、白于山地区,与守军一起巩固从东翼边缘包围西套平原(灵武地区)的防线。
虽说整个中原地区,在经历赤扈人近二十年的惨烈蹂躏后,人口下降得厉害,但整个陕西行省还是有将近三百万的人口基数在。
而党项国最为鼎盛之时,总人口也才三百万出头。
作为党项旧都所在的兴庆府,这些年同样遭到极其惨烈的摧残,党项贵族要么被赤扈人屠杀,要么被俘虏到漠北,因此一度人丁繁茂的西套平原此时也剩不到三十万人口。
依托中枢源源不断提供的物资支援,依托灵武行营五万精锐战兵,利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将栖息于西套平原上的党项人驱逐出去或强行迁到关陕腹地安置,同时从内地迁徙二十万左右的民众过来进行腾换,并非一个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方案。
而待完成这一步,灵武行营的步骑精锐到时候就可以直接依托西套平原进攻贺兰山以西、以北地区,不仅粮秣补给相比以往能直接缩短上千里,军事行动也将更为快速、直接,而非以往动辄上千里、前途缥缈莫测的荒漠远征……
绍隆十五、十六年,西线收复秦州、横山之后暂时就没有大的进展,同时期唐盘、顾琮所部则成功将北部防线推进到阴山南麓以及阴山以东的参合口一线,不断压缩镇南宗王府在阴山附近的控制地域,杨祁业所部更是成功收复辽东南部地区,彻底瓦解掉赤扈人对原大燕东京辽阳府及附近地区的统治。
随着汉唐对北方以及东北地区前后历时千年的开拓,燕蓟、云朔以及辽东汉民比例都相当高,这也是大越立朝以来,对燕云地区念念不忘的根源所在——契丹崛起之后,占据燕云、辽东等地,也迅速自上而下实施汉化,大规模提拔汉人士子为官,实行汉俗汉礼,对汉民也采取积极的安抚措施。
因此大越与契丹对峙一百五六十年以来,北地的汉民对中原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认同感,反而认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也是华夏正朔。
契丹统治燕云、辽东等地时期,汉军也是其南部防御大越的重要军事组成力量。
契丹灭亡之后,镇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南下,一个极为重要的征兵来源,就是从燕云、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