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这奢靡之风有些过了!”
御书房里,杨慎板着脸说道:“臣虽深知陛下大兴文艺是要以文化吸聚外藩民心,然未见其效先伤大明风化!如今各省举子齐聚京城,不思多多请益学问各证得失,反倒流连戏院乐不思蜀。长此以往,大明焉得贤才?”
他是来和皇帝沟通他接任总辅之后的大政方向的,其中就有约束嬉乐之事这一条。
朱厚熜不以为意:“与其在这方面用力,不如扩大基础教育。大明人才这么多,从来不缺自律的。纵欲享乐的,科举也考不好,怕什么?”
“也浪费钱财!”杨慎坚持道,“至少也要对这些场所课以重税!”
“……这些具体的,你们先商议。总之这文化大业,不能一棒子打死。朝廷还是要做好引导,这不是要成立天下大同党了吗?你们做好宣传,让心有志向的年轻人多多自律才是。没这些之前,他们逛青楼勾栏,还不是一样?”
朱厚熜心累,杨慎也心累。
这几届重臣们最感到为难的,就是当官不比以前轻松了。要面对的情况,以前很多都没有,或者也与现在大不同。
就好比现在,去看戏、听曲、赏舞,跟过去逛青楼勾栏一样吗?
本质上虽然都是玩,但现在朝廷鼓励文化事业,他们还都振振有词呢。
再加上如今秀才、举人、各省大学院毕业生……大明官僚扩编之后,他们的出路变多了。就算考进士由于举人规模的扩大而变得更难,那大不了就不考了呗。举人也可以做官,举人升官的天花板也比以前高了许多。
君不见举人出身的徐九思这回都要升到农业部尚书了?
这是杨慎担心的事情。
“还有一事。”杨慎又说道,“臣接任总辅后,太子学业就没那么多精力分心教授了。既然太子已经去守孝潜心研学,臣正好在大国策会议之前再去叮嘱一二,留些课业。”
朱厚熜想了想,随后说道:“太子不在皇陵那边。”
杨慎惊了:“太子去哪了?”
“朕让他去微服游历了。”
“……”杨慎脸色骤变,而后难以置信地开了口,“既称守孝,如何能作假?这也就罢了,陛下,太子安危何其重要,岂能轻易离京?这等重事,臣等东宫属官怎不知晓?”
朱厚熜沉下了脸:“朕自然有妥善安排。”
“再怎么妥善,旅途在外,若水土不服、染了疾病呢?”杨慎也不傻,“陛下望太子知民间疾苦,臣自然是认同的。只是如此安排,实在不妥!微服游历,不妥!让人知道了殿下身份,更是不妥!”
他真的是服了这个皇帝了。
太子关系到的事情有多大?杨慎甚至担心若是有人想争储,暗中做什么事怎么办?
就算在东宫里也保证不了一定不生病,但万一这段时间里皇帝你自己病重怎么办?
作为张璧致仕后东宫属官之首,杨慎觉得皇帝真是胡闹!
凡事先往最坏处想的话,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太可怕。
朱厚熜紧皱眉头:“太子将来是要继位为主的,岂能不知民间实情?百闻不如一见,如今朕有妥善安排,他出去转转有什么坏处?你这么紧张做什么?”
“陛下年少时久居王府,而后也径直入京继位,又可能微服游历过?”杨慎断然反驳,“太子离京,这事实在不妥!臣恳请陛下,急召太子隐秘回京!”
“……你操心一下新设的商业部、农业部,操心一下科学院,操心一下去辽东和宣宁河套的直道不行吗?”
“太子在外,安危不明,臣如何放得下心操心这些事?”杨慎跪了下来,“还请陛下急召太子回京!”
朱厚熜怒了:“你是怕有人刺杀太子,还是怕有地方文武拥立他逼朕内禅?这事有那么急迫、有那么紧要吗?你要是因此就放不下心,这么沉不住气,这总理国务大臣你还能不能干好?”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君者,不该如此行险!”杨慎倔强地说,“太子能知民间疾苦自是好,然而如今众臣贤德,又不至于将来蒙蔽圣听。陛下这么做,是怕将来臣下奸猾、太子昏聩吗?此非正道!”
朱厚熜被他气得不行:“你倒是敢说!众臣贤德,朕何须大察,何须有那三问?另外不要东拉西扯,太子能耳闻目睹,真知晓民间疾苦,将来做个贤君仁君,难道不是好事?因噎废食,这点小事你如临大敌,是何道理?”
“臣非小题大作,如今曹国务请辞,臣才知皇后娘娘凤驾归天之时有多凶险!如今后位仍空悬,陛下不可不防!”
“后位朕早有主意,皇后有遗愿,以其亲妹填房,朕已允了。”
听到皇帝冷冰冰的声音,杨慎彻底惊了。
这件事,知道的人极少,也就只有崔元夫妇、陆炳、孙元兄弟等寥寥数人。
原本是要等到万寿圣节之后才由永康长公主先提出来给皇帝“冲喜”、“护本命年”的,现在话赶话,朱厚熜提前跟杨慎明说了。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