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怔了,看向内臣。
“想是宫中所藏的武王大弓吧?”内臣看下宣王,又看向孟子,语气半是回禀,半是征询。
“正是。”孟子拱手。
“传旨,为夫子请武王大弓!”宣王朗声颁旨。
孟子请到王弓并三支御矢,谢过宣王,仅带弟子万章一人,以布衣之身直入军帐,从大军北征。
这一战是属于他孟子的,他也早已想定如何征伐了。
大齐三军走过河间地,将入燕境前夜,孟子使万章把主将匡章请入军师大帐。
“匡将军,”孟子改过称呼,“明日入燕,老夫问你,可知如何征伐无道之邦?”
如何伐燕是早在临淄就已拟定的战略,孟子也是知道的。此时孟子再次问起,匡章晓得他另有话说,拱手:“弟子不知,敬请夫子赐教!”
“奉天子诏命,兴正义之师,伐无道之邦,身为主将,你须牢牢记住两个字!”孟子顿住话头,盯住匡章,目光征询。
“两个字?”匡章有点儿懵头。
“一个字为仁,一个字为义。”
“弟子记下了!”匡章拱手。
“既为仁义之师,敢问将军,可知何为仁义之师?”
“这个……”匡章迟疑一下,“师出有名,不失礼,不出奇,不斩来使,不以险隘,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追逃,不伤二毛……”
“此为春秋斗阵,非仁义之师。”孟子截住他的话头。
“这……”匡章挠起头皮来,看向万章,见他也是茫然,遂拱手道,“弟子不知,敬请夫子赐教!”
“你既不知,就听老夫的!”孟子胸有成竹,语气断然,“记令!”
匡章拿出笔与羊毛卷,眼巴巴地看向孟子,一如听写的蒙童。
“行旅:军容整齐,行伍划一,昂首阔步,目不斜视。”孟子声若洪钟。
匡章记下。
“扎营:错落有致,动静有序,按部就班,食宿听令。”
匡章记下。
“进军:过城不入,过邑不扰,直发蓟都,擒贼擒王。”
这个显然与之前所拟的伐燕战略大不一致。
匡章住笔,看向孟子,目光疑虑:“夫子?”
“记下!”孟子的语气毋容置疑。
匡章记下。
“三斩:抢燕人财产者斩,乱燕人妻女者斩,闯燕人私舍者斩。”
匡章记下。
“三示:示天子诏命于市,示燕室失道于市,示三斩军令于市。”
匡章记下。
良久,见孟子没再出令,匡章抬头:“没了?”
“没了。”孟子看向他,“其他是你主将的事。”
“其他”是指落实。匡章吧咂一会儿老夫子仁义之师的味儿,扑哧笑了。
“匡章?”孟子声音严厉。
匡章紧忙敛笑,拱手:“弟子谨听夫子!”
“错!”
匡章站起,屏息正气,行个军礼:“齐国三军主将谨听军师之令!”
“实施之!”孟子给出三字。
匡章将所记之令颁行三军,严令实施。因有桑丘败秦战绩在先,五都将士无不慑服,无论匡章下出什么样的怪异军令,没有谁再去说三道四了,尽皆落实。
真还叫歪打正着。
在控制蓟都之后,子之迅速任命将军,整合三军,将能战之士部署在燕齐边界。
然而,经过这番浩劫,三军将领多半受到太子平叛乱牵连,或被斩首,或被清洗出局,近半士兵不愿服役,溃散回乡,子之所能调动的能战之士不足七万,而蓟都、武阳等几大都邑必须坚守,几个要命关卡,如紫荆关、居庸关等,更加失不得。还有与中山的边界,易水防线……子之越想越是头大,于是采用一套稍稍被动的防御方案,即弃小守大,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以逸待劳,责令各大城邑屯粮储水,避战不出,坐等齐人来犯,违令者斩。
于是,原本严阵壁垒的河水防线被收缩为几处要塞。当齐人在要塞之外大张旗鼓地横渡河水时,所有燕军严守子之军令,站在要塞之内,眼睁睁地看着齐人渡完三军并粮草辎重,根本无视他们的存在,顾自踏上通往蓟都的宽阔衢道,行伍整齐、威仪具足地向北直驱,而对衢道两侧的大小城邑,无论是否屯有守军,皆不冒犯。
齐军每到一处城邑,就在近水处安营扎寨,架灶就炊,没有一人外出骚扰百姓。燕人可隐约望到齐人旗号上的“奉周天子诏,伐无道之君”、“只伐不仁,不犯燕人”、“仁义之师”、“顺天承运”等出师之义,渐渐对齐人再无恐惧,甚至起了敬仰之心。那些亲近太子平、不满子之的燕人更是杀猪宰羊,前来劳师。孟子善待他们,礼仪具足,且一定付给他们相应报酬。
燕人教育中,一直视齐军为虎狼之师。然而,短短几日,燕人的这种认识就在事实面前化解于无形。齐人入燕境之后,长驱数百里,一路逼近燕都蓟城,竟无一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