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为生产队会计,对姚家的经济情况不知道吗?”
“这么说吧!从表面上看,姚家的日子过的很紧巴,但姚虹桥一家个个养得白白胖胖的,不像是缺吃少喝的人家。村子里面,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少人家每天只烧两生两次火,可姚家的烟囱里面每天要冒三次烟,每次冒烟的时候,比一般人家都要长。村子里面上了年纪的人私下里都这么说。”
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看出张家堡的乡亲们对姚家是非常关心的,连烧锅做饭,烟囱冒烟这种细节都非常关注。
“即使回老家去,也应该打一个招呼啊!”
“姚家和堡子里面的人不怎么来往,倒不是乡亲们认生,是他们自己和村子乡亲们生分,所以,他们不打招呼就离开,也在清理之中。”
“在清明节前……或者失踪之前,姚家来过什么人没有呢?”
“没有。他们是外地人,到张家堡落脚生根以后恐怕就和老家人断了音信。”
“在九年的时间里面,张家一直没有来过亲戚吗?”
“没有……反正村子里面的人没有见过。”
“九年里,姚家人也没有出过远门吗?”
“姚家人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街上,他们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姚家人的活动半径太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九年的时间里面,既没有走过亲戚,也没有亲戚登门,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从曹云清和张勤的谈话中,我们能看出,曹云清想弄清楚姚家人的背景。九年前,他们突然来到张家堡,在山神庙三间破屋住下来,九年后,又莫名其妙地死在一座古墓的墓室里面。
“姚虹桥是什么地方的人?”
“他说自己是河北襄樊人,可我看不像?”
“为什么?”
“姚虹桥说话的口音不像是湖北襄樊人,她老婆说话的腔调更不像湖北襄樊人。”
“那……他们说话的口音像哪里人呢?”
“说不好,听不出什么名堂来,村子里面的人私下里也嘀咕过这件事情,谁也不知道姚家是什么地方的人。总之,姚家人的嘴巴紧得很。他们也从不谈自己的过去。姚虹桥不是一个实诚人,乡亲们都这么说。你们也看见姚家人身上穿的衣服了,可在乡亲的眼中,姚家人平时穿衣服和村子里面的人差不多。”
“你是不是想说姚家人的口音很杂呢?”
“不错,我就是这个意思,一看就知道姚虹桥夫妻俩是走南闯北的人。他们离开家乡可能已经很久了,所以,原来的口音已经听不出来了。特别是那两个娃,到咱张家堡没有都多久,就学会了咱这里的方言。”
“姚虹桥夫妻俩有没有什么口头语呢?”
“口头语?这倒有。”
“什么口头语?”
“有一回,姚虹桥的大女儿东妞到大队部看电影,散电影以后,村子里面年轻后生林子送东妞回家,结果被姚虹桥看见了,他把女儿训了一顿,话不长,一口气冒出两个口头语来,事后,猛子是这么学给乡亲们听的:‘东妞,你真是不长眼,怎么会和这鬼儿子对上眼的呢?这鬼儿子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格老子从来没有拿正眼瞅他,东妞,你给格老子听仔细了,以后要是再和这鬼儿子搅和在一起,格老子就打断你的退。”
笔者要在这里停一下,做一点必要的补充:为姚虹桥这两句口头语和姚家三个女人身上的红布兜,曹云清和马子腾特地到省城请教了方言专家和民俗专家。
方言专家给出的意见是:“鬼儿子”和“格老子”是四川重庆一带的方言,据此推断,姚虹桥极有可能是四川重庆一带的人,根据是,一个人始终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应该是他最原始的语言,这种最原始的语言是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无论受到多少方言的影响,这种最原始的语言是根深蒂固的。无论当事人怎么掩饰,在不注意的时候,这些最原始的语言都会显山露水。
民俗专家给出的意见是:女孩子穿红布兜,是山西米脂的风俗,山西米脂的女人一直穿到人老珠黄时,这和其他地方的女人不一样,在全国,有不少地方的女孩子都有穿红布兜的习俗,但大都在做姑娘和媳妇的时候才穿,步入中年以后,她们就不穿了。据此判断,李银杏有可能是山西米脂人。最后的结论是:姚虹桥可能是四川重庆一带的人,而李银杏则可能是山西米脂人。
张克勤在无意之中,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姚虹桥的大女儿冬妞长到十五岁的时候,张家堡和张家堡附近的人家就开始上门提亲了,可姚虹桥总是以冬妞年龄尚小,过几年再说,婉言推脱了。所以,冬妞的婚事到失踪前,八字未见一撇,春妞长到十五岁的时候,张家堡和附近村子的人家又惦记上了,可姚虹桥老调重弹,把媒人给打发走了。平时,姚家人和张家堡的人少有来往,在张克勤看来,姚家人逃难到此地,并不想落地生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鞋底抹油……开溜了。这就是姚家四口人离奇失踪以后,张家堡的乡亲们不以为意,未做它想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