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超导材料工业公司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
西海大学,梅森数实验室。
实验室很多人也在讨论超导新材料,以及未来应用相关的技术。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王浩,他是只是知道了消息,心里稍稍期待了一下,还是正常的工作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些懈怠了。
因为他发现弦理论‘渗透’了进来。
这当然和保罗菲尔-琼斯有关。
现在实验室中研究湮灭理论和量子物理关系的就只有三个人,一个就是保罗菲尔-琼斯,另外就是海伦和陈蒙檬。
三个人平时交流的比较多,也就导致弦理论慢慢的渗透,而渗透过程就来自陈蒙檬、海伦和保罗菲尔-琼斯的争论。
他们的理念完全不同。
陈蒙檬和海伦受到王浩的影响比较大,她们认为必须要以实验基础,来对湮灭理论进行论证。
但研究量子物理奇点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很难对于湮灭力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正面的数学描述。
保罗菲尔-琼斯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并不想进行侧面描述,所以就引入了很多弦理论的数学逻辑,去对于湮灭力在量子物理奇点上的作用进行数学描述。
针对这个问题,陈蒙檬、海伦和保罗菲尔-琼斯进行争论,却完全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们确实没有办法进行正面描述。
最终,陈蒙檬、海伦,还是一起去问了王浩。
王浩最开始没有特别在意,他是很欣赏保罗菲尔-琼斯的,因为在量子物理的数学问题上,他自认为比不上保罗菲尔-琼斯。
术业有专攻。
保罗菲尔-琼斯是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长期从事相关的数学研究,水平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后来王浩就发现不对劲儿了。
因为陈蒙檬、海伦一起说了一大堆弦理论有关的数学逻辑,显然是从保罗菲尔-琼斯那里听来的。
这可不行!
如果是正常做讨论当然没有问题,但把弦理论的数学逻辑拿来使用,而且是拿来用作正面描述湮灭理论,就肯定会出问题了。
到时候,湮灭理论岂不就成了弦理论?
这就是学术渗透啊!
“这家伙,不会就是为了‘渗透’湮灭理论,才来西海大学的吧?”
王浩感觉已经看破了保罗菲尔-琼斯,他的决定认真的研究一下量子物理的奇点问题,总归不能让保罗菲尔-琼斯,长期用弦理论来描述湮灭理论。
到时候,好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发布出去,湮灭理论就真成了弦理论的附带理论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明明也想到了!
王浩对于湮灭理论是非常重视的。
湮灭理论是他所提出的物理理论,而湮灭力是确定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他对于湮灭力的数学描述,都是基于实验现实的推导,而不是基于理论的构想。
可当牵扯到量子物理的奇点问题时,因为底层数学的构架,根本无法去进行实验发现,就只能添加一些构想的数学。
这就让湮灭理论贴近了理论物理。
当然,在其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眼中,湮灭理论本来就是一种暂时无法证明的物理理论,而且还是处在萌芽期的物理理论,想找相关的数学描述都很困难。
王浩一直都想完善湮灭理论,却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
即便是以微观几何为基础,对湮灭力的描述也只是侧面描述,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摸到什么就描述什么,而不是给出正面的数学解析。
后来王浩又有了新的研究,是猜想湮灭力的存在影响,和杨-米尔斯方程质量间隙问题直接相关。
即便是对杨-米尔斯方程质量间隙的描述,也同样是‘侧面描述’,是说明湮灭力的存在,导致了杨-米尔斯理论,无法覆盖到全部的质量。
这里就等同于是把湮灭力,当成了微观的第四种力。
王浩一直都认为湮灭力是微观存在的第四种力,但他想证明这一点,就必须要对湮灭理论进行正面描述,并以底层数学逻辑来说明,湮灭力在微观物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就是研究湮灭力和量子物理奇点之间关系的目标。
所谓的‘奇点’,简单来说,就是现有物理研究解释不了的问题。
当微观有什么新发现的时候,没办法通过实验总结原因,就只能在现有的微观体系,进行一些猜想式的论证,而猜想式的论证往往是无法证明的。
比如,弦理论。
弦理论是无法证明的,但弦理论的数学体系帮助解释了暗物质、反物质、大爆炸,甚至参与了宇称不守恒的数学论证。
这些量子物理的奇点问题,弦理论都进行正面的数学描述。
不管弦理论的描述正确与否,但最少它做到了进行正面描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