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节(1 / 3)

但是等第一批陶器烧好出来后的这两天里,她一直在反复思考提高自己的陶器质量的法子,这里面除了陶瓷的粗胚要做得更科学合理,符合热力学结构,另一个能改进的地方,陆瑶意识到,是在她的烧窑上。

众所周知,陶瓷就是将土放在高温下进行烧制,让制作陶瓷的土在高温下进行特殊的物理化学反应改变其土壤性质的一个过程。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定义,主要涉及到两样东西,一是用来反应的主体材料,也就是做陶器的土;另一个,是反应的客观条件,也就是温度和湿度等。

据陆瑶所知,陶器和瓷器的烧制,最大的区别是在温度上,虽然具体要多少温度她并不清楚,但是毫无疑问,烧制过程中的温度越高,成就的陶瓷成品的质量也会随之更高。

人类文明从远古到现代,从蛮荒时代到文明时代,进步的不只是思想文化,更卓越显著的代表是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的许多道德我们现在仍然不一定能超越的,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和春秋战国时代相比,就大有进步,大不相同了。

这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样技术,大约就是人们对最高温度的控制能力了。

从陶器到瓷器,是一次摆脱蒙昧跨入文明的进步,从青铜到铁器的进步,代表着人们告别奴隶制的商朝迈入封建地主制初显的春秋战国,而青花瓷的出现,又昭示着一个新的文明盛况。

陆瑶确信游戏系统在以文明制品的制作难度和文明高度来衡量物品的价值,由此,她也决心,不仅仅是要做出满足生活要求的陶器,她心中有更大的野望。

明明已经站立在五千年文明盛景的顶端,所知所习皆是数千年文明总结出的最大精华,在有这个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她为什么不能展开野望,试图将自己的技术攀制自己所能达到的巅峰呢?

汉朝的人们就已经能烧出来远播西方震撼罗马帝国的瓷器,她为什么不行!

陆瑶蹲在泥窑面前,将自己面前的一片地抹平了,拿着树枝开始写写画画。

要提高窑内的温度,一个是增大柴火的燃烧程度,另一个是减少散热。

减少散热先不说,光是燃烧,陆瑶能想到的,燃烧的必要条件,一是氧气,而是引燃,三是燃烧物。

作为燃烧物的柴火的质量提高,陆瑶已经放在计划书上了,为了接下来这个冬天研究烧陶瓷的事,她必定还得再准备大量高质量的柴火,等这里弄好她就会进林子砍新的质量好的木头回来做柴火。

陆瑶现在要改变烧窑的构造,目的是为了增大燃烧过程的氧气含量,让木柴能够更充分地燃烧。

陆瑶时而蹲在地上写写画画,时而站起来绕着自己之前做的泥窑绕圈子,还时而把手伸进泥窑里摸索,摆弄了大半个上午,终于设计出了新的烧窑。

这次的烧窑陆瑶主要改进的是烟囱和放柴火的地方两个部位,参照的原理则是她以前在农村使用过的农家灶。

在原窑上改动太麻烦,河边有的是泥,陆瑶干脆重新捏了一个。

这一次,陆瑶使用的是前后口的结构,面包状的泥窑,在前面直接留出一个口,用来递放柴火和粗胚;后面则留一个稍稍高出地面的小口子,贴着口子用泥捏出一个长长的烟道口,用来排放烟气。

其次,陆瑶在建造泥窑的过程中特别分配了窑内的空间布局,学习农家灶的结构,将入口部分设计成放柴火的地方,下面挖出一个洞通向外面,便于柴火烧成灰后及时落入下方,不影响上方的柴火燃烧,同时增加了柴火在下方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而窑内的中后方才是放置做好的陶瓷粗胚的地方,这一部分陆瑶修得比烧火出稍高,这也是模仿了农家灶。

在陆瑶印象里,她老家的农家灶有一个很特殊的结构,叫一口两眼,即一个放柴火的灶口,上面会修两个放锅的灶眼,第二个灶眼比第一个稍高,中间连通处也比较高,柴火只在第一个灶眼内燃烧,但是火焰尾巴却能自动燎进第二个灶眼,将热量带入第二个灶眼。

陆瑶仔细回忆了记忆中灶内火焰的走向,发现这种密闭空间里的火焰的热量有往上走的趋势,所以特意加高了烧制区的高度。

虽然她并不确定这样是否能建功,但是农家灶是经过几千年实用检验的,按照它的结构来,总不会出什么大错。

最后一件改动,也说不上改动吧,陆瑶这次将窑建得比上次的更大,窑壁的厚度也更厚,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散失,让窑更好地升温。

等建完烧窑的泥胚,陆瑶忽然发现,自己少了个东西——放在接灰的洞上,用来放柴火的隔板。

没有这玩意儿,她的柴火没地方放啊!

农家灶的隔板是水泥做的,但是陆瑶可不会做水泥,所以她只能用泥自己烧一个陶隔板。

陆瑶笑哭完毕,又庆幸还好自己发现得早,赶紧急匆匆做了个泥制的隔板,和陶罐放到一起,等待风干之后烧成陶隔板。

修建完新的烧窑,陆瑶照例等了两天,等泥窑和陶罐粗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