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有什么不懂的,可向王翰林提问。”何瑾当然知道,剩下的内容对朱厚照来说,有些超纲了。
不过,他一点都不担忧皇家如此雄厚的师资力量,还教育不了一个小学生?
可就在他满心欢喜,等待着师生有来有往、友好互动的时候,王华却一板脸,回了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完,一看何瑾那怒视的眼神儿,王华就虚了,又赶紧解释道“殿下,这《孟子》一书高深精妙,需细细品磨、用心感悟,方可领会其微言大义”
可何瑾领情吗?
他简直都要气死了王华啊王华,你是不是傻!是不是傻!朱厚照是什么人,是当今太子,未来的大明皇帝,他需要考科举、写八股文吗?
他根本不需要!
他需要的只是读过这些经义,理解其中的意思并能引起思考,有自己的感悟且日后加以印证罢了。
你用教导普通学童的法子干啥?
四书五经当中,我之所以选择了《孟子》,就是因为《孟子》一书虽然高深,却是将大道理都融入了对话和故事中,比较容易引起朱厚照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你倒好,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是吧?
被逼无奈的何瑾,只好继续放大招“王翰林,我用心感悟了一番,觉得大侄子吧唉,太容易拉人下水,万一日后我被牵连了,岂非自讨苦吃?”
王华当时就怒了小子,你要不要脸,还要不要脸!你大侄子的事儿,要挟我一回就行了,怎么还一而再再而三了呢!
我身为大儒君子,铮铮铁骨、浩然真气,坚决不能不能不从哇。
没办法,虽然何瑾很无耻,可王华的要求实在太高。对比一下,何瑾的要求虽然多了点儿,可也算不上什么。
于是,王讲师猛地一攥书本儿,深吸了一口气,随后努力换上和颜悦色的表情“殿下,其实不懂就问,也是极好的这句话的意思呢,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当下,他便将孟子主张言‘仁义忠孝’,而不谈利的意思解释了一遍。
紧接着,王华不由自主地就想延伸一下。
可还没开口,何瑾又是一伸手,也不管他憋得多难受,就向朱厚照问道“殿下,孟子这番话,你有何感想?”
“啥,啥感想?”朱厚照不由又懵了,他学习向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还从未有人主动问过他的想法。
可一瞬间的错愕后,他忽然感觉这样很好,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
于是,认真地想了想,朱厚照才开口说道“我觉得孟子说的不错,人人言利、礼乐崩坏;若人人言仁义,则尊卑有序,长治久安。”
何瑾对此不置可否一个十一岁的少年,说出这样粗浅的感想很正常。总不能,让他一下推翻时代的固有认知,全方面、多角度、立体化地说出独到的见解吧?
现在最重要的是过程,是培养朱厚照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既然殿下也认为这个故事有道理,那默写一遍下来如何?”何瑾又不着声色地开口,要求朱厚照道。
“好。”朱厚照闻言当即点头不错,这是我自己认可的,写上一遍又如何?更何况,孟老头儿好像还挺有意思的,讲道理一套一套儿的
很快,朱厚照歪歪扭扭地写完了这篇文章,交给了王华。
王华捧着那薄薄的一张纸,仿佛捧着自己的亲孙子,感动地眼泪就无声流下来了苍天啊,老夫究竟看到了什么!
一向顽劣不堪、开讲就睡觉的太子,竟然默写了一篇《孟子》!
谁说今天太阳从东边儿升起的,你们难道都眼瞎吗?
可就在他无语凝噎,打算着趁热打铁的时候,何瑾却敏锐地发现朱厚照伸了一下懒腰,眉宇间也有了几分懈怠。
于是,就在王华又准备开口的时候,他也就又一次地一伸手,道“王翰林,我们休息一炷香时间如何?”
王华这就炸了,真的炸了不行,儿子虽然是亲生的,可太子更重要!
何润德,休想再用你大侄子来要挟老夫,老夫就是不要那个儿子,也要让大明太子就此走上正途!
可何瑾早就吃定了王华,就在他忍不住要咆哮的时候,忽然来了一句“王翰林,教导太子三年,可曾让太子写下过一篇文章?”
这问话犹如一支利箭,深深射入了王华的心里是呀,自己教导了太子三年有余,却如老虎吃刺猬,根本无从下口。
三年的时间,非但没有让朱厚照学到什么,反而越是努力,越使得朱厚照离书本越远。
可现在,何瑾一番寥寥数语,非但使得朱厚照读完了《孟子》当中的一篇,而且还引导他说出了见解并默写一遍。
如此眼见为实之下,自己还在胡搅难缠,还不肯承认无能和错误吗?
一时间,深深反思后的王华,不由为自己的固执感到羞愧。环顾一圈后,他便认真开口道“从今日起,只要是老夫的主讲,一切便由何千户作主。”
何瑾闻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