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叶青点头,拿了锄头帮忙挖洞。
两人把面前的土坡挖出了一个半人高的洞,又在洞的两侧开了两个小洞,小洞约摸有一个张开的巴掌大小。
穆奚拿起铲子,在洞的正上方也开了一个洞。
下面的两个小洞是进气口,上面的一个小洞是排烟口。
等到洞挖完了,穆奚就把木柴都堆了进去。
木柴之前天气好的时候就晒干了,现在下雪后自然就打湿了。
不过制作木炭,湿柴要比干柴更好一些。
干柴控制不好容易在还没有变成木炭之前就烧成灰,好处就是烧的很快,一天多就能烧一小窑。
湿柴容错率比较高,出炭率也高,就是要控制好火在里面持续燃烧,保证不熄灭。
就是比较费时,得烧个三四天。
赵叶青把捡的干燥松针和松果递给穆奚,用来引起火。
湿柴不好点燃,外头得加一圈干柴,等到干柴烧起来,两人连忙吹气扇风,等到火苗逐渐点燃湿柴,再将穆奚提前物色好的一块大石板盖在洞口。
石板四周用掺了水的湿泥巴糊起来。
浓烟从缝隙中飘散出来,两人借助浓烟查缺补漏,除了最上头的洞,底下哪里冒烟就用泥巴堵住哪里。
直到大洞口不再有烟气冒出,才算初步成功。
接下来的时间里。
穆奚每天除了在家里准备制作浴桶的木材,就是在看炭窑的火。
见到烟多了,就赶紧把底下的进风口给堵住,等到烟慢慢变小了些,就把上头的洞也堵起来。
木柴到了这一步就会在洞里慢慢碳化。
三天后,摸着炭窑的温度已经逐渐降低了,也就到了能够开窑的时候。
把上头糊着的泥巴挖开,沉重的石板挪走,里面原本堆的满满的木柴已经消失。
只在洞底留下了一堆黑色的木炭。
穆奚拿了一个用手掰断,木炭碳化的很好,颜色是没有杂色的乌黑,两块木炭敲击,发出了清脆的金属音。
赵叶青把提前准备好的大竹筐拿过来,两人把洞里的木炭都装在了里面。
约摸有三十斤左右。
这还是两人第一次烧炭,炭窑不大烧的不多,不知道只供给鸡舍和羊圈能用多久。
抽时间还得再烧一窑。
木炭拿回家,放在了原主屋里,正好里面是粮食和干货,木炭放在里面还能除湿防潮。
这三天,不仅是木炭烧好,晾干滤水的葛根粉也做好了。
一大坨葛根粉在纱布里面,干了之后结成了一个篮球大小。
穆奚拿着一个干净干燥的盆接着,赵叶青把这一大坨葛根粉捧了出来。
结的很硬,她拿了一把干净的菜刀,用刀像切土豆片一样,把葛根粉一点点削下来。
削下来还得磨细,穆奚把石捣洗干净,放在火边烤干,把削下来的葛根粗粉放进石捣里面,用粗糙的石捣内壁研磨。
等到所有结块都被磨散,再把粉过筛,直至细腻。
拿了一个大罐子,把葛根粉都装在里面,赵叶青装了两碗出来,才盖上了盖子。
碗里的葛根粉先用冷水稀释,再用热水一浇,勺子快速调和几下,碗里的葛根粉就变成了半透明的粉色。
散发出的清香味让她有些迫不及待。
箍桶
记得小学那会在学校上课,每到了下课的课间,就会和同桌跑到小卖铺去买辣条吃。
吃了之后就不想吃正餐,辣条辛辣又不按时吃饭的后果就是,小小年纪胃就开始不舒服。
奶奶知道后直接红了眼睛,那时候她就知道自己做错事,不应当这样。
爷爷没说什么,只是去山上给她找了葛根磨成粉,每天让她喝。
可能是小时候身体素质好恢复的快,加上胃病也不算严重,什么药都没吃,每隔一天就喝一次这个,喝了一个月,胃就再也没有出过什么毛病。
加点蜂蜜喝桂花在里头才是极品,可蜂蜜没有,入冬之前桂花树也没有看见。
穆奚趁热在碗里撒了点细砂糖,搅和匀了才递给她。
吃着像是在吃藕粉,香气不一样,多了一点药味和清凉。
一碗浓稠的暖意下肚,刚才在外头的寒意一下子就消散殆尽。
穆奚道:“这两天把浴桶的木料给处理好大半,还得去砍竹子回来,家里没有金属圈能够箍桶,剩下的那些铁丝尽量省着点用。”
穆爷爷是会箍桶的,穆奚小时候也跟着学会了,这是门技术活,长大了在城市里几乎都看不见箍桶匠了。
小时候穆爷爷在聊天的时候还说,他们年轻的时候,箍桶匠可是顶顶的手艺人,哪家哪户结婚不得找箍桶匠做一套嫁妆。
“我小时候是学了,可学得不好,后面也没有做过几次,手艺早就生疏了,也不知道这次的成不成。”
穆奚说到这笑道,“不过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