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些被迫上阵的士卒与无辜的黔首,自然是安抚安抚再安抚。
先帝的安抚方式承自文帝,上来就是免税三年。而刘瑞本想简单粗暴地发钱发物,但又想到《甄嬛传》里的绿豆汤事件与西汉的贪腐情况,便也随着先帝的脚步在国丧后给吴国免了三年劳役。所以就个人利益而言,如果不是文帝那样的绝世白莲,黔首们还是很乐意服国丧的。毕竟辛苦二十七天后就能舒服三年。
“可是咱们闹得再狠,那也是肉烂锅里。”刘瑞发誓,他说这话时真的感到胃在抽搐:“可是东周百年,平王可还还于镐京?戎狄可从旧地褪去?”
说到这儿,刘瑞也是感叹老天非常喜欢捉弄凡人:“别忘了秦国是怎么崛起的。”
一个养马的家奴因为周天子的承诺而在关外与戎狄相爱相杀了上百年。
说来也是搞笑。
秦楚这对十八代联姻的冤家都是被周天子的大饼忽悠到的外姓王,谁料最后周天子没了,姬姓最后跌落神坛,反倒是与戎狄杀的有来有回的嬴秦和打服百越的熊楚争夺天下大权,最后杂交出刘汉江山。
不知地下的夏商知晓战国走向,会不会有物是人非的之感。
“可是暴秦有灭六国之力而未平戎狄之祸。”黄生还是犟着不想后退一步:“陛下又何以见得汉胜暴秦?可驱戎狄于河西之外?”
“朕不晓得。”刘瑞居然大大方方道:“但朕不允许自己像没种的周平王般东迁至王朝灭亡,更不想与昔日的申国一般,与戎狄虚与委蛇了几代姻亲后最终灭于姻亲之手。”
“红绸结为两姓好,自别周阳可闻家。遣妾一身安社稷,自此不必问将军?”刘瑞改了下李山甫的《代崇徽公主意》,反问黄生当年与戎狄结为两姓之好的申侯可在?
他带戎狄为外孙讨了公道,但却灭了周朝的根基,同时也把卡在中间的自己给一并灭了。
难道申国没有给戎狄大量财富?没有把王女嫁于戎狄的王?
不见得吧!
更尴尬的是,申国与戎狄结为两姓之好时是平等关系,而大汉与匈奴的联姻始于白登之围与吕后之辱。虽为友邦,言之兄弟,可谁兄谁弟,谁上谁下,却是大汉不能说也不想说的秘密。
“既是这样,陛下也无需老夫留在此处。”黄生已知刘瑞之心难以动摇,于是不做无用的尝试:“如此,老夫便循陛下之意,去甘泉宫为太皇太后讲学。”
先帝去后,太皇太后便干脆利落地离开了权力的中心,就此不问任何国事。而黄生作为黄老家里声音最大的人,此去甘泉也有黄老家不会在对抗匈奴的事上与皇帝唱反调的意思。
对此,刘瑞也是再次感叹黄生实乃一介妙人。
若不是有胡毋生与董仲舒这两个天降猛男对上汉武帝的胃口,只怕黄老家还能辉煌个一两代。
“朕不能为黄公送行,所以让汲黯替朕送送你。”既然对方如此识趣,刘瑞也是给足了黄生面子。
而在两人心照不宣时,麒麟殿外一阵骚动,随即便有长信宫的宫婢紧急求见:“陛下,太上太皇太后请您赶紧过去。”
自文帝登基后长信宫便再也没有换过主人。纵观大汉四百余年,别说是享此寿数的太后寥寥无几,估计日后也不会有少府研究如何安置三位太后的奇怪场景。
只是没等薄太后与薄姬作伴,后者便已陷入弥留,估计就是这几日的功夫。
“天上太皇太后殿下,陛下到了。”伺候薄姬的老黄门入宫时为七岁稚童,如今却是头发花白,身形佝偻。
见到皇帝匆匆赶到,他也是将昏花老眼里的泪水尽数挤出,袖口一片深浅不一的痕迹。
“太婆如何?”刘瑞放轻自己的步伐,瞧着榻上双目紧闭的薄姬,饶是已经有所准备也非常难受。
刘启走后不到三月,薄姬竟也油尽灯枯。
虽然刘瑞已经做好薄姬会随时离开的准备,甚至在刘启去世前,宫里就一直备着太上太皇太后的丧礼用品,生怕哪日薄姬去了,关中又会手忙脚乱。
“皇帝来了?”不知是回光返照还是病中的老人变得受不得惊,总之在刘瑞距离床榻还有十几步时,薄姬突然睁开眼睛,吃力道:“靠近点吧!”
“诺。”刘瑞跪在早就到了的薄太后旁。
相较于还能维持表面冷静的刘瑞,薄太后已哭得发不出呼气声外的任何声音,只能握住薄姬的右手拼命摇头。
十四岁入宫,三十一岁封后。
薄太后虽平平安安地吃鸡成功,但要说她能力多强也不必为此强行抬咖。如果说西汉也有躺赢天后,那么除了侥幸生下文帝并抚养长大的薄姬,因着刘瑞的到来而保住后位的薄太后便完全配得上这一称号。
刘瑞出生后,她也试图效仿薄姬,可即便是薄姬用心教了,刘瑞努力捧了,薄太后也认真学了,但效果嘛……嗯……只能说重在参与。
“太上太皇太后……”眼见一直守护自己的老人真的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薄太后的心里除了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