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说的,便是只有遵守了礼,才能分辨君臣,上下,长幼,男女,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
以礼来定其位,也在强调所有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
今日考的这一题,若把《尚书》的篇章来印证《礼记》的篇章,也是可行的。
夏国的国君都要在其位谋其政。
这不就是在佐证“礼”的重要性。
说起来,这个观点并不新颖,也并非纪元独创。
可他在书画之间领悟到读书的真谛,领悟到所有的书都是相通的。
一通百通。
这样的情形,已经是读书的纪元,在慢慢摸索自己的道。
这个道或许艰难,或许还不够正确。
但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已经难能可贵。
二经可以相连。
五经自然也可以。
读的四书理论同样可以共融。
这跟现代的科目并不一样,并不是隔行如隔山,反而把知识真正领悟,摸透,反而是求学的本质。
打比方说。
以前读一本书就是一本书。
十本,那就是单独的十本。
现在纪元不仅读了,还能用互相的观点在脑海里辩论,探讨。
书与书之间,知识跟知识之间,在相互交流。
学了一加一,又学了乘法。
本来是单独的公式。
现在可以结合起来,计算更复杂的问题。
纪元要翻书,就是要把去年学的翻出来,跟今年学的相互比照。
怪不得他学着礼记,私下教谕他们还愿意给他补习春秋。
完全是因为这些课都是一样的,岂止是不会互相干扰,明明能相互补充。
想来,若不是怕他们学的吃力,县学是愿意同时教授两部分知识的。
纪元仔细解释,大部分学生也如醍醐灌顶。
是啊。
以前学了那么多,不应该丢下,答题的时候,也不该只在原书上找答案。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