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和尚跟高老四再稳得住,此刻也傻眼了。
纪元是神仙吗?!
同样一本汇集,同样是国子监学生们的文章,他怎么就能看出考官的喜好?!
要知道,当时的主考官还未确定。
之后主考官确定了,又更换了。
甚至还临时拟的题目。
为什么?!
两人翻着卷子,迟迟没有下笔,旁边的侍卫还以为他们头一次会试,紧张到不知道做题。
侍卫心里还暗暗给他们捏把汗。
可随后,见他们飞快铺好纸张,简直下笔如有神。
还好反应过来了,不然他们今年的考试就算白瞎了。
纪元那边同样觉得诧异。
但他的诧异中,似乎又觉得不算太离谱。
他看了不少时文,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子监这几年的文章。
又分析出国子监夫子的喜好,以及消息灵通的书店喜好。
这些东西,基本都有迹可循。
考题就那么多,他们对本经倒背如流,能压中几道题,也不算太离谱?
此话就他自己能说。
放在外面,估计要被鄙视了。
谁能猜中啊?
想什么呢!
如果科举题目真的那么容易猜,他们还苦学做什么,只要猜考题就好了啊。
纪元放好卷子,准备答题。
他此刻心情起伏并不大。
压中考题又如何,该怎么写文章,还是要怎么写的。
如若文章不够好,提前知道题目也是无用。
说起来,还是乡试前的进士夫子告诉他们这个方法。
他也只是优化了那么一点点。
会试《四书》第一题。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此句出自《大学》,必考科目。
而这句话也不陌生。
但考试题截取了一部分,为人臣前面还有一部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国君要仁爱,臣子要恭敬,子女要孝顺,父亲要慈爱。
考卷上,说君,说父,都不妥当。
所以前一句后一句都给删掉,只强调当臣子,但儿子应该怎么做。
此题纪元就压中了。
如果答此题,自然不能只看着一句。
说起来也分考试。
如果童试来答,那就这一句答即可。
乡试来答,肯定要前后来看,再给出自己的想法。
会试再答,既然要看前后文章内容,还要说出其中典故。
此句再前面,还引用了诗经的典故,以及孔子对诗经内容的看法。
《诗经》里讲,天子都城周围,就是百姓们住的地方,就像鸟儿栖息在山丘的一角一样。
孔子对此评价:“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意思是,鸟都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人为什么不知道的。
此话自然是“尊尊”的意思,再次强调尊卑之分。
后面继续讲《诗经》中夸周文王,说他为人光明磊落,光明正大。
接着,便是考题,为人君那些话。
总的看下来。
几乎从哪个方向解读都可以。
最开始,就讲尊尊,从人就该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再到讲君臣父子应该怎么做。
这是从小的方面解读。
而从大方面来看,此章在解释大学开篇的“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所要做的。
《朱子类语》也对此章有过看法,朱子讲:“至善一章,功夫都在切磋琢磨上。”
总之解释之后,非常赞同这一章的内容,说这是精益求精,非常精密了。
孔子强调了尊尊,朱子讲此章极为精密。
故而此句基调已定。
但不好定夺的是,前面讲君臣父子已经怎么做。
考题偏偏把君父的要求删了,只保留了臣子跟孩子的要求准则。
所以要如何答?
这又要想到另一个方面,《孝经》。
纪元自然学过孝经,也考过孝经。
当时讲,孝经名字带着孝字,但整篇内容看似是在写孝道,实际在写忠君。
这便能用到此处。
纪元作为一个无情的答题机器,此刻难得不想动笔。
因为这题目太双标了,也太让人不爽了。
这就跟断章取义一样。
明明人家原文对君臣父子都有要求。
比如论语里的,父母在,不远游。
很多人会拿这句话来约束孩子,但很多人之后才知道,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
把后者去掉,就像是告诉对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