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4节(2 / 4)

等人的猛烈攻势,在朝廷军的合围下他们支撑不了多久了,燕军已经算非常强了,撑了那么久都没有崩溃,朱棣必须要尽快找到能够改变局势的办法!】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对视频中这句话重重点了点头:“不能拖了,一定要想法子突围,可是……”

朱元璋与徐达等人都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也研究半天了,没有发现哪里有可以突围的地方,主要是这回李景隆没有犯错,而他手里的朝廷军也足够强。

很好地发挥了大明精锐的正常水平。

朱标也沉思道:“如今最危险的便是,现在四弟的各部都在交战,他们本来人就少,现在各自为战无法相互支援,就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战场,迟早会被吃掉的。”

【其实燕军能撑到现在都算奇迹了,要不是朱棣提前预判了李景隆的预判,打破常规,加强了四军的兵力,在白沟河这样一马平川,没有半点险要的地方,燕军很可能第一波就被冲溃了。

可撑到现在,却仍旧是死局。

如果朱棣无法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之内找到带领燕军突围的办法,那么靖难之路便到此为止了,因为明史的混乱,很多人都不知道靖难之役究竟是怎样的魔鬼难度,而白沟河之战,便是靖难之役难度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从没有一个藩王能够干翻朝廷造反成功,更何况大明还是被朱元璋经营了几十年的大一统王朝。

这就是靖难之役。

被远远低估的靖难之役。

更不要说什么李景隆是卧底、郭英等明初大将给朱棣放水的言论,这也太可笑了,其实看白沟河之战就能看得出,李景隆的军事水平不说多高,但至少是合格的。

而他当主帅也有两把刷子,那可是六十万人的大军,他指挥起来如臂指使,还能令来自全国各地的将领各个团结,杀敌超猛,相互支援,也没有搞什么争斗,这像是放水的样子吗?

换做是李广当主帅,这六十万人早就迷路了吧?】

汉武帝时空,抱着霍去病也在悠哉悠哉看视频的刘彻突然被熟悉的名字震了一下,然后便面皮发痒,故作镇定地搔了搔。

“怎么朕竟觉着有些丢脸……”

【当然,在这样的绝望时刻,按照那些混乱的说法,我们的风系魔法师·朱迪估计要开始前摇施法召唤那一阵能够吹倒李景隆的中军帅旗的神风了。

显然说这个话的人并没有去估算过整个白沟河战场有多大——白沟河战场前后囊括了三个县的距离!!三个县啊朋友们!直线距离有一百公里!李景隆的中军距离朱棣父子俩的后军方位,大概能隔十几二十公里,什么大帅旗倒下二十公里外都看得见?

而且朱棣不是站在那儿拿望远镜一直盯着李景隆,他打仗哎,他对面还扛着凶猛得嗷嗷叫的平安哎,他好闲的吗?他怎么知道李景隆的旗这时候倒了?看来他不仅是风系魔导师,他还会算命。

战场上也不止李景隆有旗,要知道很多士兵都只需要记自己这一个营的令旗和主帅旗,战场那么大,到处都是旗,他们需要关注的,压根就不是李景隆那个帅旗。

要我说啊,就是李景隆这时候突然闹肚子,周边找不到纸,让人把帅旗先降下来擦屁股再悠哉悠哉搞个升旗仪式挂上去,朱棣都未必能发现。

所以这一次,朱棣要依靠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天降神风,他从当初八百人到现在,能够依靠的,从来都只有自己最卓绝的军事天赋,还有自己那一手被平安学了个皮毛,但没有学会精髓的——

地表最强、随时能来、不需要cd的绝技:中世纪战争史上独一份的超远距离超大纵深的迂回绕背战术。朱棣绕背通常不仅远,还快!

此时的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里和平安硬耗着了。他带上儿子朱高煦,带上自己所有的亲卫和鞑子兵,观察到了平安这支绕背的骑兵,拉得阵线有些太长了,平安想学他迂回绕背,却没有学到他强大的组织能力,于是朱棣果断出击,冲向平安辽东军因阵线过长变得有些薄弱的左翼后侧。】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有些惊讶:“你怎么看出来的?”他这个儿子有千里眼不成?

朱棣想了想:“平安了解我,我必然也了解平安,我肯定在靖难之前就知道他打仗的短处。”

【事实证明,天才总是如此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朱棣与朱高煦成功在辽东军的左翼冲杀撕开了一道口子,他们就像一阵旋风,从那道口子猛冲出去,硬冲出了朝廷军重重包围圈,绕了一条深远的外线,就像投篮压哨时的那道三分弧线一般,一步不停地向李景隆的中军而去。】

视频中,混乱、鲜血淋漓的战场上,天空已被马蹄震起的黄沙笼罩,朝廷军各色旗帜似乎越收越紧,不断有燕军的三角令旗倒下,刀剑相交的争鸣声,喊杀声四起,战马凄厉的嘶鸣声,这一幕幕就像个绞得越来越紧的落网,所有在观看的人都心悬一线。

忽而,马蹄声发出震天撼地一般的隆隆之声,一柄几乎卷刃的长刀高高举起,在血腥与飞扬的黄沙中重重劈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