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于志宁有过这么样的劝谏了。
说白了可能还是柿子捡软的捏吧。
当然,除了于志宁还有其他的人。
比如孔颖达,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
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好嘛,你过来我当面骂骂你试试看呢?别说骂他本人了,就说孔夫子的话里也有不好的地方他们一蹦能三尺高。
还有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就……怎么说呢……】嬴稷听了之后咋舌,【要是有人敢天天这么围着寡人说道,寡人不拔了他们的舌头都是寡人脾气好了。】
刘煓也点点头,看着李昞说:【你那重孙子可真是个脾气好的。
这群人要是敢这么说我彻儿,估计全家几口人都数清楚了。】
武士彟感慨:【这也就是给了隐太子和太宗陛下,要是高宗陛下那会……
嘿嘿,不过这群人也不敢在高宗陛下面前这么说。】
朱世珍:【……】
他觉得自己也该说点什么,不然丢老朱家的人。
于是想了想道:【要是我儿子重八,这些人都得被扒皮萱草。】
嘶——
一口凉气倒抽的声音响起,大家都惊讶的看着朱世珍。
没想到这么老实的农民,口中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扒皮萱草啊……
这可是真狠啊,哪怕是先秦时期民风彪悍,这样的酷刑也是非常少见的。
不是说后世废除了他们许多的严酷刑法吗?怎么突然又出现了?
而且听起来比他们还狠多了。
【当然不能说这些大臣们说的就没有道理,但是他们到底是想要博得一个美名,还是真的想说只是找个了软柿子来捏。
毕竟这些人在李治当太子之后,就没什么劝谏的史料留下了。
总不能是李治这个太子当真当的比李承乾好的太多了,都找不到点来劝解吧?】
呃……
【而且真的,这群人适不适合当老师真的很显然了。
尤其是孔颖达。】
突然被点名的孔颖达:???
前面他还觉得自己做得很好,能够不畏权贵,勇于进谏!
哪怕是后来换了太子没有继续进谏,那也是他审时度势而已,现在却说他不适合当老师,这简直是侮辱他!
【孔颖达好歹也算是孔子的后人了——这个具体血统是不是纯正另说哈,不过我看很多孔家后人的这个节操,嗯……】
孔颖达:?????
什么节操,你说清楚?
【在《论语》里,曾经记载过一个小故事,就是孔子在面对冉有和子路问相同的问题的时候,给的不同的答案。
公西华问为什么,孔子回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我们后世管这个叫因材施教。
别的不说,古往今来这么多皇帝,有几个是能像唐太宗一样任由臣子指着鼻子骂的?
就算是唐太宗,后来魏徵死了生气的时候不也把魏徵的纪念碑给推了吗?】
魏徵:???
李世民:“……”
这种事就不要说了吧,怪不好意思的。
【所以,连孔子所言传身教的因材施教都做不到: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