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我们新社会统一后,大家都是一家人了嘛。
这个时候的少数民族除了少部分认不清楚形势的,大部分都是载歌载舞,热爱新种花,维护种花和平的人了。】
众人一边为宋朝这种离谱的情况生气,一边又对后世产生了莫大的好奇。
要知道,他们这里的人大部分虽然没当过皇帝,但是对于周边蛮夷的了解,却也不是一点不知道的。
尤其是当过将军的李昞,对番邦蛮夷不说是深恶痛绝,却也没什么好感。
毕竟那是一帮茹毛饮血,不通教化的家伙,有什么机会便会逮着中原王朝咬一口,打秋风什么的那是常态。
也就是在李世民统治期间,直接把突厥给打怕了,才有了突厥可汗在长安献舞的事情。
后面突厥重新强大起来之后,不也总是打唐王朝的秋风吗?
不过后世好像没有皇帝,这让他们这些因为子孙是皇帝而死后还高人一等的,又有点没办法接受。
陈曦倒是没有察觉到老祖宗们的纠结,继续道:【不过这也是我们自认的,国外对那段时间的正统王朝,认定的是辽国。】
赵匡胤:???
什么?为什么会是大辽?
他承认大辽确实是很厉害没错,但是……
【为什么?不是说中原王朝是宋吗?】
这一点上,老祖宗们也很不解,在他们看来那些蛮夷始终是蛮夷,怎么能代表得了中原王朝呢?
更何况,再不济,宋朝也是汉人的政权啊!
【一个是因为当时辽国,也就是契丹的领土面积大,毕竟北宋和南宋,都没几个皇帝是想要收复领土的,
甚至当时的读书人,也就是那些儒生们,甚至觉得皇帝这种不动干戈实在是太好了。
其实吧,就算是如此,边境和各少数民族还是有些战争的,而且时不时还会有块地盘的少数民族独立起来。
比如北宋开始的时候还是北宋地盘,后面就独立出来,还每年收北宋岁币的西夏。
你看这么麻烦,要不你们打包一下都直接投降契丹不是更加和平吗?
看,我们宋朝的大部分儒生们,就是这么要脸面呢。】
宋朝的儒生们:“……”
可……可是事实上,他们的百姓确实少了很多战乱,经济文化发展的都很繁荣,这不是也是天幕上说过的吗?
【再一个原因便是,当时的丝绸之路基本上也是被辽国给占领了,和国外的活动大都是辽国在进行,
宋朝虽然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国外沟通联络,可是到底还是差了许多。
也不知道那时候自诩天朝上国,一边行着岁币,花钱买和平,把对方养的兵强马壮,一边又沾沾自喜觉得是他们施舍的邻国。
自欺欺人这一套他们是懂的。】
嬴稷摇摇头:【丢人啊……】
用钱换来的平安永远是一时的,只有让对方怕了,将对方纳入自己的领土那才是相对稳妥平安的。
这些后人的脑子怎么回事,真就那么喜欢偏安一隅吗?
【对外战争的水平,怎么说呢,因为赵匡胤得位不正,再加上唐朝末年,也就是我一会儿要讲的藩镇割据的问题,让赵匡胤心中很是惶恐。
所以在他开国之后没多久,便举行了一场杯酒释兵权——在诸位开国之君中,赵匡胤还算是比较厚道的,
无论是跟着他的功臣还是武将,亦或者是投降的人,基本都得到了很好的善终。
不过他弟弟绝命毒师赵光义上位之后,也开始折腾起来了。
他比赵匡胤还要恐惧武将有权,所以更加变本加厉的重文轻武,
尤其是在他盲目的学习自己的兄长御驾亲征,结果被杀的只能骑驴车逃跑之后,就更是如此了……
这个具体原因嘛,我之后说完唐朝的时候再说会比较完善。】
【但是当年的宋人,准确的说是宋代那些被高官厚禄养尊处优养出来不知道民间疾苦的文人,却是自视甚高的。
也就只有汉唐两个大一统时间长的王朝能跟他们比一比,秦、晋、隋都时间太短了,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嬴政挑眉。
合着这个王朝是吃着他大一统之后的红利,还看不起他?
杨坚气笑了。
大家同样是从分崩离析之中统一天下的,他好歹还统一了,这个破宋朝偏安一隅,还瞧不起他?
【宋朝的士大夫们认为,他们是迎来了长久的稳定的,
自己没有篡位的乱臣贼子,没有造反的贼,没有牝鸡司晨的后宫,没有爱抢儿媳妇的皇帝,没有爱找麻烦的太监。
……嗯,合着你们是压根没有怀疑,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有着成年且能力也不弱的儿子,还传位给弟弟,甚至说白了就是给赵光义这个废物打江山这件事是一点不觉得可疑是吧?
至于其他的……
我真的不想吐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