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政策的核心被概括为“多封众建,因俗以治”。
自朱棣开始,明朝在藏区各教派中先后封了三大法王、五个王及其他各级僧官若干,“俱给印诰,传以为信”,为朝廷效力。
加上又封了若干大国师、国师、禅师,它们分属于萨迦和噶举派的噶玛、帕竹、止贡等支派,所辖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西藏地区。
受封的诸王和国师等僧官,都得到皇帝颁赐的印鉴、宝物,并允以世袭延续,定期朝贡。】
【对蒙古,则是通过搞瓦解、赏赐和军事平定蒙古不听命于他的诸部落来取得北方边境的和平。
在朱棣北征期间,他还派使团带着礼物邀请蒙古人在纳贡制度下进行贸易。
此举一举三得,一来提高了朝廷的威信,二来可以不求助于武力而使游牧民安分,三来也为明朝骑兵提供马匹的来源。
不过对纳贡这件事,明朝也摆足了谱,蒙古纳贡使团他们来华的路线和入境点、他们在朝廷呈献时的礼仪、朝贡品应付的价格、以及送给部落领袖及其使者的礼品,以及来华的次数,明朝廷都制订了细致的规定。】
【在东北方面,则是因为民族过多,朱棣在永乐元年的时候曾派人至奴儿干地区招抚,
次年各部归附,朝廷任命各首领为指挥同知等职。
其后数年,明朝即以此为基础,逐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个卫。
永乐七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朱棣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成立都指挥使司以统辖各卫,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指挥佥事,
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
其统治范围,东南起日本海,并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北抵外兴安岭。
只不过在朱棣之后,明朝对于东北的经营较不重视,该地官员大多成为世袭而不受中央控制,宣德九年,正式撤销奴儿干都司。
到了明末的时候,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
【女真族,也就是建立金国的种族。
在明朝之后,还建立了清朝。
建立清朝的女真,便是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
虽然在后期的女真实力雄厚,甚至取代了明朝的地位,但是在朱棣的时期,女真还是比较弱小的。
是朱棣将女真诸部落纳入纳贡体系之中。
女真诸部落包括定居在鸭绿江西北和长白山之南的建州和毛怜部落;
住在松花江和阿什河附近的半务农的海西女真;
沿鸭绿江和乌苏里江靠渔猎为生的野人女真。】
努尔哈赤,建州女真是吧?
朱元璋神色阴沉。
朕现在就让你们建州女真以后无地生存!
虽然朱元璋在立国之后除了对蒙古人之外对其他的民族都很宽容,甚至还提出了天幕上刚刚提到的“不征之国”。
但是这并不代表朱元璋他提不动刀了。
事实证明,如果当真需要他大开杀戒的时候,朱元璋的屠刀并不是仅仅只能对准这群功臣的!
还有倭寇什么的,一个都别想跑!
【朱棣对女真的要求其实很低,主要就是保持辽东的安宁,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对付蒙古的威胁;
不让朝鲜成为在东北支配一切的力量;
促进诸如马匹和裘皮等产品的交易;
在较为发达的女真部落民中传布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派遣外交使团,送礼品给他们的部落领袖,邀请他们进行纳贡制度下的贸易。
比如在永乐元年的时候,朱棣开始派一个使团出使建州女真的统治者阿哈出以进行笼络,使团在女真受到了很好的接待。
12月,朱棣在建州设一女真卫,并赐官印以及钱钞、丝绸、袍服和生活用品等礼物给建州使者。
不到五年,另外五个卫在女真领土上建立。】
嬴稷微微皱眉:【这朱棣……
怎么感觉有些怪怪的。】
【你这么一说,似乎是有点……】李昞也犹豫着,他也说不好朱棣到底哪里怪怪的,但就是觉得有点怪怪的。
【怎么说呢,要是给我们家彻儿,估计直接让人打过去了。
还搁那儿什么笼络,什么赏赐,什么招抚……】刘煓挠了挠后脑勺说。
众人:【!!!】
【对,就是这个!】嬴稷一击掌,【多少觉得有点……】
【有点特别喜欢花钱。】陈曦点头道:【简单来说,就是要面子,哪怕是花钱买面子。
这样的事情其实朱棣没少做,前面那个《永乐大典》其实也是一样。
不过朱棣做的这样大部分的事情,哪怕出发点不是好的,结果也是好的。
只是像对待民族上面的这些,嗯…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