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著。】
陈曦露出一个滑稽的表情:【所以说,朱元璋又搞了一个弄巧成拙的事情了。】
第二百零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明初的朝堂一片寂静。
一时间众人竟然不知道要怎么来说话好了, 生怕说的一个不对,朱元璋就能直接把他们给噶了。
朱元璋直接气笑了。
“老四啊,你倒是很会倒反天罡啊。”
朱棣快哭了。
他发誓他没有这个意思, 他最多就是干的累了想找几个人来帮自己忙罢了。
一个丞相的话可能会出现那种问题,但是这么多人的话就不会了吧?
不过听天幕这个意思, 后面的内阁首辅权利看起来也和丞相差不多了……
【朱棣说到这里也差不多了。
其实在我们后人讨论大明王朝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惋惜完美的懿文太子朱标。
因为他为人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 处理国家大事上也十分娴熟。
虽然经常和朱元璋产生分歧,但也是因为他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
所以总有人在想,如果是朱标继位的话, 会不会比朱棣做得更好。
但事实上,历史已经发生,就不容假设了。
无论朱标如何优秀, 继承皇位的是朱棣, 而朱棣也确实是皇帝之中做的比较好的那个。】
【当然了, 朱元璋朱棣这父子俩开历史倒车的事情,也是让人扼腕。
如果当时明朝能和汉唐一样, 哪怕是和宋一样对外联络频繁点,而不是一味自大,也没有后面错过的那么多遗憾了。
不过……】
陈曦叹了口气,【想想明朝那些奇葩皇帝, 也确实没什么能担得起来的。】
朱世珍急了:【你这话说的, 俺家重八和俺孙子都不是你说的什么奇葩啊,怎么又是……】
陈曦:【别急, 这才说到哪到哪啊,才刚开始。】
朱世珍:【……】
他还是有点着急, 因为其他的朝代涉及到前几个皇帝的时候基本夸赞的比较多,怎么到他们家重八这里就骂的这么多了?
朱世珍倒是很想数一数陈曦说他儿子不好的地方比之前的皇帝多了几个字,但是……
其实他已经把之前陈曦的话忘得差不多了,就是感觉说他儿子不好的比较多。
陈曦感应不到朱世珍的那些小九九,她已经继续开始下一个皇帝了。
【朱棣驾崩之后,是他的太子,也是皇长子朱高炽继位的。
这位和朱标相比,受宠爱的程度虽然够不上,但是在权利方面却是差不多的。
我们后世戏称朱高炽是大明的常务副皇帝。
前面我也说了,朱棣这个人,虽然后来是当上了皇帝,可是还是很喜欢出去打仗。
动不动就御驾亲征。
当然了,他的御驾亲征和宋朝某些皇帝的御驾亲征不是一个水准的,但有一个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那就是皇帝跑了,谁来监国?】
【这个时候基本上就是当时身为太子的朱高炽来监国了。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十分受到自己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成年之后,是被朱元璋钦定为燕王世子的。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带病在前面冲锋陷阵,而他北平的大本营,便是朱高炽给他守着的。
北平周边据点如涿州、雄县等虽被朱棣征抚,但限于兵力,燕军并未重点布防,因此李景隆不费吹灰之力便抵达北平。
因为朱棣已经将大军带走去攻打朱允炆了,所以这个时候朱高炽手中的也都尽是些老弱病残。
李景隆在城外安营扎寨,将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并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门。
虽说多少有点攻击老弱病残的意思,但是不得不说,李景隆走的这也是一步好棋。】
【但是朱高炽并不是靖康之耻时候的那两个皇帝,他早在李景隆尚未围攻北平城之时,就已经积极为此准备,
他不分昼夜督治守备事务,注重安抚城中军民,故而北平城内“人人欢悦”。
这个时候的朱高炽也并没有端什么太子的架子,不但礼贤下士,积极咨询老于兵旅及才识的文吏,和他们共同商议准备,推诚待之,北平城内众人都很尽心。】
【朱高炽也不是那种站在高处指点江山但是自己什么都不做的人,他以身作则,每天四鼓就起床,二鼓才休息,
手下的人都认为世子朱高炽过于疲累,朱高炽却认为,身为君父的朱棣尚且冒着艰险在外,此时岂是做人子的可以懈怠安逸的?
且北平是燕军的根本之地,是李景隆军必须要夺取的,岂能不做好防备。
而凡有大事要施行,必先禀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