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8节(2 / 2)

你对人家这么好, 人家领你的情了吗?】

陈曦这话一出,嬴稷就笑了:【丫头,你这就有些肤浅了。

这朱高炽如此, 才是聪明的表现。】

陈曦:【是这样,但是憋屈啊!】

【啊?为啥?】朱世珍没听懂两人的对话。

【朱高炽是不受朱棣喜欢的, 他如果这个时候落井下石,可能更会被朱棣不喜。

但是在朱高煦做错了事情的时候,朱高炽是宽宏大量替他求情, 这高下就立判了。

而且这还是阳谋,哪怕是朱棣知道朱高炽这个想法有点表现自己的意思,那肯定心中还是会觉得懂事的。

好感度肯定会刷新很多。

不过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 这么一个为非作歹的人不能得到惩处的人,他们会怎么想?

而且朱高炽被折腾那么多回也折腾不回去,难免看得人心中憋屈。】

陈曦叹了口气:【当然了, 我也知道政治博弈没有我们普通人想的那么简单。】

【在朱高炽的谋划和隐忍下, 他这个太子虽然经常有被换的风险, 可是最终还是平安无事的当下来了。

并且每次在朱棣出征的时候,他都是作为太子监国的。

也就是说, 在永乐朝的时候,朱高炽还真是常务副皇帝。

在朱棣驾崩前,皇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传给了朱高炽,

同时赐朱高炽玉押曰“人主中正”。

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秘不发丧, 军中一切如常。

同时, 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

陈曦顿了顿, 【嗯,朱瞻基就是朱棣的好圣孙。】

【在这个时候, 朱高炽要做的就是稳住局势。

只要稳住了,他就能赢。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二日,朱高炽召见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心腹讨论布防事宜,同时又与礼部尚书吕震议定明成祖丧礼,加强京师的防务。

由于朱棣北征,故军队精锐具随其行,而驻扎在京师的兵士多老弱。

所以为了保卫京师安全,八月四日,朱高炽立即遣书谕随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命其率领原随驾精壮马队三千里驰回京。

现在的京城可是紧临着边界呢,没人镇守那可还行?

五日,再命附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

最后,召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同议合行典礼”。

直到皇太孙朱瞻基迎接到明成祖遗体,方公开发丧。】

陈曦说这段话说的很快,紧张感也是很足,说完之后整个人都松了口气的感觉。

【经过这一系列的准备,终于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登基之后,朱高炽命英国公张辅掌管中军都督府,阳武侯薛禄掌管左军都督府,安远侯柳升掌管右军都督,立即恢复前户部尚书夏原吉的职位。

即帝位之初,朱高炽赐蹇义、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刻着“绳愆纠缪”的银图书时,表示“军国之务重,须卿等协心賛辅,凡政事有阙失,或群臣言之,而朕未从,或卿等言之,朕有不从,悉用此印密奏以闻……

君臣之间尽诚相与庶几,朝无阙政,民无失所,而朕与卿等皆不负袓宗负托之重。”

其实从朱高炽的话里,可以清晰看出来,他理想的朝廷应当是“朝无阙政,民无失所”;

朱高炽也是按着这一目标,实施着他的治国之策。

朱高炽刚即位便命杨士奇草诏,主要有“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金珠、撒马儿等处取马,并采办烧铸进供诸务,悉皆停罢。”】

朱棣:“……”

这太子也就是装的比较听话是吧,他一死,立马把他所有的政策都推翻?

他还不敢这么夸张呢,他老爹留下来的政策,他都不敢动太大的,哪里像朱高炽啊!

“太子,你挺好的啊,巴不得朕早点死,好让你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吧?”

朱棣冷笑的看着自己的儿子,朱高炽胖胖的身子本来就容易出汗,现在更是汗流浃背了。

“父皇,儿臣也不是在父皇驾崩之后才是如此的。”朱高炽脑子急速开始运转,“现在儿臣也有和父皇政见不和的地方,但是儿臣都是大大方方的跟父皇说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