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就是说一个人就算是个傻子,他也能够当皇帝,而后面出生的人哪怕再聪慧再适合当一个皇帝,也必须去当藩王。
只能说还好李世民没出生在明朝吧。
王锡爵既怕得罪朱翊钧,又怕被朝臣攻讦,于是上疏请由皇后抚育长子,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了,因为这样长子就是嫡子了。
然而朱翊钧只以前谕示朝臣,继续准备行三王并封之礼,顿时朝中大哗。
因为王锡爵这么一说,等于明指朱常洛当太子的事情还需要补办手续,质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
因此大臣们纷纷指责王锡爵阿谀顺上,王锡爵无奈自劾请辞,而朱翊钧也迫于众议收回了前命。】
【立储的风波,前后纠缠了有十五年之久,
最后还是在李太后的干预下,朱翊钧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让步,立虚龄已二十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朱常浩为瑞王、朱常润为惠王、朱常瀛为桂王。
朱常洛出阁读书时,正值寒冬,太监不给太子生火取暖。
朱常洛冻得浑身发抖,讲官郭正域怒斥太监,太监们才给他生火。
此后,福王又不赴封国长期逗留京师,
于是大臣们又纷纷开始上书要求其按祖制离京赴封地居住,这其中以大学士叶向高、礼部右侍郎孙慎行争执得最为强项。】
【……这宦官抬头的也是很快啊,居然敢对太子如此。】嬴稷不高兴了,【寡人一脚给他踹断了剩下的两条腿。】
嬴稷可不是什么任人欺凌的人,这辈子他也就是在当质子的时候受过点苦。
但那个时候,也有母亲护着他,嬴稷其实没吃多大亏。
所以才有后来骄傲肆意,打的六国抱头鼠窜的战国大魔王秦昭襄王。
在听到宫人这么欺负太子,这嬴稷可忍不了。
当真是没大没小了啊。
【太监们也是看人下菜,皇帝好欺负就欺负皇帝,太子好欺负就欺负太子。
都不好欺负的时候,那就老实了。】
陈曦说着顿了顿,【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大臣们也是如此,皇帝强硬他们就软弱,皇帝软弱他们就强硬。
这样类似的国本之争,其实在朱厚熜嘉靖年间不是也发生过吗?
不同的就是那时候的朱厚熜是想把自己的父亲立为皇帝,进入太庙;
而朱翊钧想的是立自己喜欢的孩子当太子。
其实我个人感觉,朱翊钧后期还真不一定是特别喜欢福王,所以才想要立他当太子,只是一股劲儿上来了。
我身为皇帝,居然都不能立我喜欢的儿子当太子?
那我能善罢甘休吗?必然是不能的。
只不过前者是跟大臣们斗争斗赢了,后者显而易见的是失败了。】
【多少都有点……】武士彟多少有些难以评价了。
臣子和皇帝的斗争虽然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但是摆的这么明白的还是很少的。
朱元璋尤其生气,他看着自己现在的臣子都有点发火了。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基调是他定下的,他连丞相都不想设置了,更不用说是在其他事上面听大臣的了。
但是……
这大臣们遵循的意见也是他的指导意见,那不书名都说出来了嘛……
这让朱元璋生气又觉得生的有点没道理。
这种情况……
“逆子!”朱元璋最后还是决定骂后人。
反正在张居正那里的时候已经骂过一回了,再骂一回也问题不大。
马皇后:“……”
不是,怎么说呢,能看到朱元璋这样的脸色,其实也还是挺爽的。
自从他当上皇帝之后,就不是以前那个朱重八了。
就算是马皇后也有很多无可奈何,虽然有些时候她的劝谏朱元璋能听进去,但是大部分时候他还是坚持自己的。
哪怕如此,马皇后说话的时候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然的话朱元璋就跟头倔驴一样,分分钟给你尥蹶子。
这谁受得了啊。
现在能有人这么吐槽一下,还让朱元璋有火没处发,别提多让人开心了。
马皇后甚至都没有去再安慰一下朱元璋,能多看一会儿也是好的。
而朱翊钧这个时候也没时间去看张居正的脸色了,他开始看那些朝臣们。
尤其是天幕提到的几个名字,他看的尤其狠厉。
好啊,就连先生张居正都不敢这么着,这些大臣倒是胆子很大啊。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