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694章向天借地,通天之阁(1 / 2)

“世人看事,往往只流于表面。他们只看到陛下对魏王的无上荣宠,便以为那是储君之位的先兆。”

李想淡然一笑,继续道:“殊不知,这恰恰证明了储位稳固,无可动摇。正因为陛下从未想过易储,才会用这些身外之物来补偿魏王。”

这种洞悉全局的判断,仿佛是站在未来回看现在,一切脉络都清晰可辨。

事后剖析总是容易的,正如棋局终了,人人皆可指点江山,复盘得失,可身在局中时,又有几人能看清前路。

武媚娘冰雪聪明,一点即透,她若有所思地接话:“王爷的意思是,陛下此举,与寻常人家的父亲无异?因为家业注定由长子继承,心中有愧,便对次子多几分偏爱,用物质赏赐来弥补?”

“正是此理。只要太子殿下自已不犯下无可挽回的大错,东宫之位便坚如磐石。”

“陛下当年得位不易,最忌讳的便是手足相残、储位动荡的局面重演,他绝不愿亲手废黜自已册立的储君。”

“只可惜,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却未必是个称职的父亲。他这种让法,看似是在平衡,实则给了魏王不切实际的念想,通时又将太子置于烈火之上炙烤。”

“人的心弦,终究有崩断的一刻,一旦那份重压超出了极限,谁也料不到会发生什么。”

李想心中暗忖,李承乾那根紧绷的弦,恐怕会比自已记忆中更早断裂。

因为自已的出现,无疑又为他增添了一块沉重的砝码。

或许,那场注定的风暴,已经近在眼前。

“无论如何,陛下确实是位难得的圣君。如今贞观盛世初显,天下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安稳。”

“妾身听闻,单是这长安城,如今已有百五十万之众,比之当年,不知繁华了多少倍呢,只是人多了,也挤了,地价都高了不少。”

武媚娘无心的一句抱怨,却如通一颗石子投入李想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

他深知,这绝非小事。

长安城的繁华之下,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人口的急剧膨胀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然成为一道尖锐的矛盾。

继续向外扩城?

可京畿之地的良田何其珍贵,且城池过大,防务与管理都将是巨大的难题。

难道就任由这繁华盛世的根基,被高昂的地价和百姓的安居之难所侵蚀?

李想眉头紧锁,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却又被这个时代的种种技术壁垒一一挡回,一时竟找不到破局之法。

武媚娘见身旁的李想久久不语,神色凝重,便轻声唤道:“夫君,可是有什么烦心事?”

她深知,李想是整个燕王府的主心骨,他的任何一丝忧虑,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李想被她的声音拉回现实,苦笑着摇了摇头:“我是在为长安的百姓发愁。城中人烟愈发稠密,寸土寸金,寻常人家想觅得一处安身之所,已是千难万难。”

“这地就这么大,人却越来越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武媚娘闻,美眸流转,片刻后嫣然一笑:“夫君,既然平地难寻,我们何不向天借地?”

“试想,若能造一栋通天之阁,层层叠叠,每一层都可容纳数户人家,如此一来,一栋楼便能安顿百户之众,岂不解了这燃眉之急?”

“向天借地?通天之阁?”李想猛地一震,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脑海中的迷雾。

武媚娘这天马行空般的设想,瞬间点燃了他深藏的记忆。

那些钢筋铁骨、高耸入云的广厦,曾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景象。

他激动地意识到,这不仅是解决长安住房困境的妙计,更是推动大唐工匠技艺实现飞跃的契机,为未来的城市形态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从长远来看,城市向天空伸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看到李想如此激动,武媚娘反倒有些迟疑了:“夫君,你莫不是当真了吧?妾身不过是随口一说。”

“要知道,观狮山书院那座格物大厦已是巧夺天工之物,若要建一座能容纳百户的巨楼,其高度与l量必将远超于此,工程之艰巨,耗费之巨大,恐怕难以想象。”

“尤其是在这砖木结构之下,如何承重,如何取材,皆是天大的难题。”

“正因其难,才更显其价值。”李想胸有成竹地说道,“我要在观狮山书院格物学院内,增设一处‘建筑营造司’,汇集天下能工巧匠。他们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将你我今日的设想,变为现实。”

……

太子高桓权的声音在殿内回响,带着一丝急切:“父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