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62章(1 / 2)

再用“崇古+孝父+尊师”三重枷锁封死儒家自我革新的可能。

秦念不否认儒家对华夏文明的正面作用,但儒家就是从根源就出了问题。

不是儒家一开始清清白白,被君权改得很扭曲;而是本来就有问题的儒家和封建帝制相互塑造,一起变成怪物。

【秦念:欺世盗名、篡改历史、崇古贬今、抑黜百家、固步自封——视孔子言论为至理名言,这分明是指几千年过去都止步不前甚至不进反退,各朝儒家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董仲舒怔然许久。

华夏的地位是厮杀得来,而不是因为“天命”。

故而自天幕出现以来,后世秦皇一直在否定天命之说。

略过华夏先祖与异族的厮杀,编造圣王的故事将华夏的强盛归功于“仁政”与“天命”,故曰欺世盗名。

春秋笔法,剔除历史对儒学不利的部分,这不是在导人向善,而是在篡改历史。

尊崇周礼尊崇古圣王,视孔子言行为至理,故曰崇古贬今。

融百家之学入儒学,却谏言“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是他董仲舒在抑黜百家。

异族在探索天地本质,在大航海中崛起赶超华夏,华夏却仍在相信天命,故曰固步自封。

已然知耻,董仲舒终于知道该如何从根源修正儒学。

【朱元璋:秦皇,朕如此祸及后世,为何还能居于前九之列?】

朱元璋几乎是颤着声问出这段话。

越想“大航海”与“禁海”,他就越是想不明白。

他需要得到一个答案。

否则他往后余生、甚至死后都不得安宁。

【秦念:一是延续海禁的明帝皆有过错,二则你朝好歹还有反向朝贡政策,三为你是无心之失,异族却是明知外国正在大航海,却因为防汉甚于防洋而闭关锁国,过错远在你之上。】

【朱元璋:……】

第122章

朱元璋没想到在海禁面前, 反向朝贡竟然都成了他的“功绩”。

秦念认为异族的过错在他之上,朱元璋却难以释怀。

大明亡于这“防汉甚于防洋”的异族……

亦是他的过错。

………

这个问题本来可以顺势延申到朱元璋的功绩,但秦念现在不能说他的功绩。

因为朱元璋的人设太过特殊。

其他皇帝的意难平很好解决:说出前因后果, 他们就会主动求变。

秦念可以用戏谑的口吻插科打诨,时不时赞扬一下功绩。

但朱元璋私心过重,比如不拿造反逼他,他就是要保他的畜生儿子。

那秦念只能维持强硬的姿态。

这个话题说了明太祖很多过错,也不是因为秦念不喜欢明太祖,是期望值高才有这么多意难平。

假设是满清皇帝的话题,秦念不会分析哪些错误该被修正,只会鼓动汉人造反。

【秦念:自以为天朝上国,停止向外探索的步伐, 就有如乌龟缩头, 自以为壳内可保平安, 却不知能以乌龟为食的动物多了去了。】

【朱元璋:……朕必改过!】

朱元璋知道他还来得及改过,可秦念的朝代却与这扩张机遇彻底错过。

甚至还要面对借此机遇崛起的三境“强汉”。

在这一刻,朱元璋仿佛理解秦念为何如此重视“华夏”一词。

王朝兴衰往复,后世的王朝会承袭前朝的荣辱功过。

宋朝擅改黄河河道殃及大明。

而他的禁海, 也让后世华夏面临着异族大患。

【秦念:现在可以说怎么还债, 你发行了多少大明宝钞?】

【朱元璋:……五亿贯。】

“每钞一贯, 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

五亿贯就是五亿两白银,年均发行近三千万两。

秦念只能说贬值八成是大明宝钞应得的。

贬值八成,那就是每年发行的大明宝钞价值约588万两白银。

之所以每年要发行这么多, 是因为旧钞贬值更狠、烂掉的昏钞则彻底退出流通市场。

心算过后, 秦念想到该怎么还这笔“巨债”。

【秦念:立即停印停发大明宝钞, 重开铜钱铸造局,恢复金银铜流通,与宝钞并行。】

洪武八年,朱元璋“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关闭铸铜钱的宝源宝泉局。

洪武十年,朱元璋又设宝泉局,但只铸造“减重、减质、降等”的小钱,这时是小额铜钱与宝钞并行,百文以下只用铜钱交易。

到洪武二十六年,因为宝钞贬值太狠,百姓重钱轻钞,于是铸造小钱的宝泉局也被停了,第二年朱元璋下令禁用铜钱。

停发大明宝钞,就必须要恢复金银铜的流通。

【朱元璋:大明缺铜,东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