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是普通人,她会满意的——张骞出使西域后,有谁不满意她的功绩吗?但她既然已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不一样了,怎么可以没有更高的期待?
她不想要只是传到西亚的一些东西,她要的是此时世界上另一个文明的全部成果!
罗马的葡萄、苹果…这些作物是目标,类似水力磨坊之类的机械也是目标,还有最最重要的,罗马人继承自希腊的知识。
东西方科学知识体系从本质上就不太一样,历史上各有辉煌,但不得不承认,东方的路子其实是越走越窄的(单指数学、物理这一类)。
东方这一块强调的是经验、实用!很多时候就是搞大数据,虽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数据多了,总结出了规律,自然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做事!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科学并不怎么发达的时期,华夏文明可以诞生那么多的惊世之作。
这种做法在一开始的时候会显得很简单,因为并不需要什么基础。对于理解能力的要求也不高…相比之下总结能力的需求还比较高。看起来这是老老实实做笨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实际上这是取巧了的。
西方在这上面就不一样了,从一开始他们就偏向了理论,用了各种办法就是为了追问内里的运行道理。纯理论必然是超脱实践的,一开始甚至对实践毫无帮助。但一旦突破某个界限,其中的力量就会爆发出来!
近代西方超越东方是一种偶然,如果东西方能够一直保持畅通的联系,也就不会有那种事了。但其中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不然为什么会是西方超越东方,而不是别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科技方面的因素是绝对要考虑的。
陈嫣想要引进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但她觉得必定会失败。
不是她悲观,而是事实如此。她可以做很多事,但很难改变一个族群已经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华夏民族搞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影响深远,直到理学盛行,朱熹还提出了‘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这样的‘笨办法’。看起来认真又上进,充满了不惧艰险的斗志。
但事实就是这完全是本人的一厢情愿——这种做法让人人都能入门,做起来也没什么难度。但真的想要达到‘豁然贯通,终知天理’这就是做梦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去想,天下何止万万物,这是革不完的!
而且就算革的完又如何,将每一物割裂来看得到的道理…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缺陷。
这种‘偷懒’的思维方式很早就植入华夏民族了,想要扭转,必须得像后世一样,这个民族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这在这个时代可能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西方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固然不错,但体现在实务中,西方对东方并没有优势!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西方这套办法背后的厉害,就算能够看到,也没有几个人能想到千年以后这会带来什么…
就算陈嫣引进西方的东西,能被接受的也就是作物、机械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至于思想理论方面,最多就是在一些小众爱好者中引起讨论,主流学界对此根本不会有什么想法。
陈嫣也不知道这条路走到最后会怎么样,但因为不知道最后会怎样就什么都不做了吗?在她有生之年始终是要些什么的,能做多少做多少吧!不知道最后会不会后悔白辛苦一场,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她只知道现在不做,心中立刻就会懊悔起来。
想要完成大规模的交流,海路比陆路有优势!即使是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也是一样。
陆路一个商队能带多少人、多少东西?而且技术成熟之后,航海也比走陆路安全。陆路要穿过沙漠、翻过山岭…就算不考虑遇到盗贼劫匪、军事行动这种事,走一趟丝绸之路也是挺要命的事情。事实上,有很多走丝绸之路的商队,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航海的话,其实是沿岸航行,风险并不是很大(陈嫣还不敢想象可以绕过好望角,直接进入地中海,她的初期目标只是抵达红海,最终在西奈半岛、埃及东部沿海地区登陆而已,这里此时应该已经处在罗马管辖之下了)。
一艘船带的人和物就秒杀不知道多少商队了,更别提更大型的船队。看似这只是方便了商品运输,方便了贸易。但实际上,文化交流正是沉淀在其中的。只有利益不断驱使着双方联系成为一种稳固的日常,文化交流才会随之稳定。
不然的话,又会有几个人不远万里就是为了做一点儿文化交流?历史上这样的人当然有,但永远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陈嫣的目的就是开启东西方固定的航海路线…如果可以,最终目标当然是打通绕过好望角的新海路,自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与此时地球上另一个辉煌的文明进行直接交流。而如果她此生达不到,那么至少也要抵达红海才行!
为了达成陈嫣这个目标,陈嫣手下的资源早就围绕此运转了起来。
辽东造船厂只是第一步而已!造船厂自主开发出了第一代适应长途航海的海船。虽然第一代海船还不够优秀,但对比此时的海船,它已经具有了排水量大、航程远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