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未必,用眼毕竟不如用心。陛下的直觉一向出色,臣也是自愧不如的。”郭嘉说着,将手中的文书推到孙策面前。“鲜卑人又生事了。”
孙策接过,一一浏览。文书是安西大都督府转来的,但源头并非一个,既有最远的玉门,也有近一些的武威、金城,内容大同小异,之前被刘协西征打散的鲜卑人又聚扰起来了,还冒出几个没听过名字的首领,大有风云聚会的气势。
孙策看完,轻轻放在案上,伸手挠了挠眉梢,有点头疼。虽说鲜卑人卷土重来并不意外,时机却着实不好。为了攻益州,他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哪有精力去处理鲜卑人的事。
“陛下,命鲁肃部西进吧,汉中战场有左都护也够了。”
孙策换了个姿势,靠在椅子上。“鲁肃西进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哪来的钱粮给他?”
“提供步卒所需的钱粮就可以。骑兵对战,过于依赖辎重是不行的,还是当以战养战。我军骑兵装备有优势,凉州战马也充足,不管是奔袭还是阵而后战,只要将领选用得当,胜率不会低。斩草除根不太现实,稳住河西应该没什么问题。”
孙策反复权衡了一番,觉得郭嘉说得有理。凉州是战马的主要产地,吴国的骑兵和军民通讯都严重依凉州来的马匹,一旦凉州乱了,马匹来源断绝,会造成进一步的混乱。
汉中就交给孙尚香和陆逊吧,有荀彧坐镇关中,应该没什么问题。
“令辛毗回安西都督府,协助贾诩。有些贾诩不太方面处理的事,由辛毗来办。”
郭嘉笑了。“就怕那老狐狸会有其他想法。”
“有想法也随他去。打铁还靠自身硬,不让西凉人作妖的最好办法不是馁靖,而是我们自己能担起责任来。”孙策站了起来,来回踱了两步,又道:“陈到部转到安西都督府,从中军五骑中选两骑补安北都督府的缺。反正要轮岗,就从现在开始吧。”
郭嘉考虑了一下,点头表示赞同。“不如调程普去安西,文丑去安北。程普当年曾随骠骑将军西征,对西凉的情形有一定了解,文丑与沈友也有过合作,配合起来比较容易。”
孙策点头答应。程普五十出头了,能打的时候不多了,让他抓住机会上阵,立点功,就可以光荣退休了。文丑正当壮年,又是河北人,能助沈友一臂之力,稳住北疆。
“具体怎么做,会同军师处拟个计划吧。这么多人同时调动,有人吃肉,有人喝汤,难免厚薄不均,提前做好工作,免得弄巧成拙。”
郭嘉会心而笑。“陛下考虑得周到,如果还有人挑三嫌四,未免过于骄纵。”他顿了顿,又道:“陛下,陈到去了安西,安北就没有甲骑了,是不是调整一下马超的职务,让他统领甲骑,文丑统领轻骑?”
孙策沉吟片刻。“问问沈友的意见再说。”
临别
孙策的人事调整草案遭到了反对,有的比较婉转,有的比较直接。
质疑的焦点是汝颍人。辛毗、陈到,还有坐镇关中的荀彧,都是汝颍人。
其中又以陈到遭受的质疑最大。有人从战术角度考虑,认为甲骑虽然攻击力强大,速度、耐力却有限,与来去如风的鲜卑人作战未必有优势。有人从人事角度考虑,认为陈到刚到北疆不久,又转凉州,未必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不如调马超回凉州,哪怕是调韩当去都比陈到合适一些。
毕竟韩当也曾随孙坚在西凉战斗过。
有人则认为根本没必要兴师动众。凉州有玉门、金城、武威三督,总兵力近两万骑,就算鲜卑人恢复了元气,也不可能深入凉州腹地,最多是敦煌、酒泉会受一些影响。派几个文武兼备的将领去就了,连安西大都督鲁肃都没必要移镇凉州。关中初定,汉中开战在即,还是需要大将镇守的。
理由都很堂皇,但孙策太熟悉这些人的说话方式了,轻易的听出了理性背后的意气之争。相比于荀彧代表的汝颍文臣,陈到、吕蒙代表的汝颍武将崛起,更让人恐惧汝颍系的强大,下意识地进行抵制。
汝颍人不甘示弱,奋起反击,但作为汝颍代表的郭嘉不发表任何意见,他们的声音总显得份量不足。沮授、刘晔、国渊也没怎么说话,一副公事公办,冷眼旁观的模样。
看着这些大臣勾心斗角,孙策说不上火肯定是假的,要说有多急,也不见得。保持朝堂上不同派系的相对平衡本来就是一种理性,任何集团内部都不可能是一团和气,有分歧,有争斗,才是正常现象。
凉州的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大可让他们慢慢讨论。有鲁肃坐镇关中,随时可以出陇关增援,也不会出什么大事。
倒是攻取秭归县城的战事不能再拖了。汛期将至,雨水增多,每拖一天就增加一分风险。
孙权也意识到了这个危险,几次请战,并对军师处、军谋处热衷于争论凉州的事不满,认为他们本末倒置,轻重不分。军师处被激怒了,一个叫胡质的年轻见习参军对孙权提交的作战方案大加指责,说他这个方案就是蛮干,毫无战术可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