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草小说>海棠耽美>贵极人臣> 第10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5节(4 / 4)

朱厚照听着她略急促的脚步声,扯了扯嘴角,这就是独掌乾坤的力量啊,连亲娘和祖母都能生生吓走。天下还有比强大的东西吗?显然是没有的,这是上天对他一个人的恩赐,他为此时时欣喜,只是偶尔才会觉得……有一点冷。

当晚半夜,他就烧得说起了胡话。萧敬得到消息,急急忙忙、披星戴月地赶过来,服侍在他身旁,听他叫了大半夜的父皇。这位历事四朝的老公公一时老泪纵横,他正替朱厚照擦着汗,忽然听他叫了另一个人,他叫得是:“阿越,阿越,阿越,阿越……”

丈夫未肯因人热

真真是前世冤孽

萧敬脸上一时风云变色, 他待朱厚照睡安稳些后,就即刻出了宫门,去了通政司。此时天光乍亮, 通政使本人都不在, 只有一个左参议在此。

通政司的左参议不过是五品官,萧敬却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又被赐身着蟒袍,权势之煊赫,堪比外头的部院大臣。他开口就说要提前取走宣府李御史的奏疏,左参议如何敢不应,立即就麻溜地取出来。

萧敬坐进了轿中, 就忍不住开始翻阅月池的奏疏。他先粗粗看了一遍,本以为李越被贬出京, 又大病一场,再怎么样,也该写几句软话,哪怕提一句谢恩都是好的。

可让萧敬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越真能犟到这个地步,满篇都是官样文章,所谈全部都是公事。萧敬还打算拿这封奏疏去宽皇上的心, 可现下看来,不把万岁再气病就是好的了。

萧敬重重把奏本一摔, 埋怨道:“年少气盛,不知好歹。”

他不死心,又拣起来准备再看一回, 谁知, 这一回却看出了别样的意思来。按理说, 不论是为升官发财,还是为与圣上赌一口气,李越在宣府都应费尽心思做几桩大事,可这奏疏中尽谈得却是宣府的底层治理,所举的事例皆是小案。萧敬按捺住不解,细细读下去,谁知越读越惊喜不已。

譬如就申家屯村的劫匪、流民扰乱治安一案,有些官吏就是抓人了事,但是李越不这么做。他写道:“世上既无生而治之的良民,也无生而乱之的暴民,治乱与否,不在百姓本身,而在治道是否得当。”

在他看来,宣府数村的不稳虽是小案,可细思背后却有大弊。萧敬看到此心中称是,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否则也不至于入宫做了太监,寻常老实巴交的百姓要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谁会敢来和朝廷作对。

他继续看下去,李越认为流民四起有以下几个缘由:一是鞑靼长年在春秋时节烧杀抢夺。百姓春耕不及,秋收时又两手空空。有些人辛苦一年,到最后竟然同白做没有两样,再加上地租的高昂,他们被逼无奈,只能出来流窜。二是近年灾荒连连,灾民在本地得不到救济,于是出来逃荒。三是豪强劣绅,侵占土地,淫辱妇女,有些长工忍无可忍,索性动手杀人,背上命案之后,只能外出逃亡。

并且,流民的出现意味着本地的人口流失,人口流失直接带来的就是赋税不足。地方官吏为了保证税额,竟然推行“陪纳”制度,将流民身上的赋税强行让同乡代为缴纳,这就让本地的良民也跟着一齐破产,被迫流亡。

并且,这会带来恶性循环,逃得乡民越多,陪纳的数额就越大,而陪纳的数额越涨,负担不起的乡民逃窜得也就越多,长此以往,必会惹出大祸。

至于,流民之事出现已久,乡里却无计可施,这并不是当地的将官不用心,而是流民目前尚未闹出大乱子,将官又忙于同蒙古作战,所以无暇顾及。而当地的百姓或与流民相熟,不忍大动干戈,村中一盘散沙,也无法团结起来抵御,所以只能任人宰割。但他李越既然身为巡按御史,自然是要查漏补缺。

西周时行乡遂之制,春秋时推行什伍制、连坐制,宋时王荆公推行保甲法,前元时则以社长来管制乡里。我朝太祖皇帝也曾推行里甲制。可见,管制流民不能全靠武力镇压,在肃清之后理应对现有底层的治道进行适度的调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