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陛下数度给皇后延医请药,去往三清殿相求高道真人, 杨世醒又自小身体孱弱, 好不容易才康健长大,长公主就真的以为皇后当初那胎被保住了。
直到皇后忽然告诉她, 杨世醒不是自己的亲子, 言之凿凿让她无法不信,只能在惊疑之下去询问当年的知情人。
首先是真定大长公主,对方原本不想多谈,但经不住她的追问,最终还是开了口,告诉她, 皇后当初那胎的确没有保住。
而大长公主身为皇后之母, 深知自己女儿难有子嗣, 所以即使得知对方怀了孕, 大长公主也没有掉以轻心,早早开始做两手准备。
正巧当时信王结束在外多年的云游,回了长安,大长公主便留了个心眼,派了一名样貌与皇后有几分相似的歌女过去,刻意接近对方,成功使歌女怀上了身孕。
当时的皇后已有孕近两个月,害喜严重,整个人消瘦得厉害,看过的太医都说胎像很弱,生下来很难保住,所以即使胎儿足月生产,看起来同七八个月大的早产儿一样也说得过去。
大长公主一面命心腹太医全力给皇后保胎,即使是个死胎也要留在肚子里等足月再落,一面让歌女固元滋补,在皇后预计发动的前几天催歌女生产,成功得到了一名早产的婴孩。
在皇后生产时,大长公主暗中把婴孩带进宫里,决定如果生出来的孩子情况不好,或者是个死胎,就直接调换,若是情况还好,便暂且养着,等什么时候不行了再换。
反正两个孩子的父母长相皆很相似,模样不会差得太多,两三岁前很难看得出来。至于两三岁之后,如果皇后的孩子能顺利长那么大,也就不需要担心夭折,继而进行替换了。
大长公主的后一种假设没有实现。
在皇后生产的当天,那个孩子就窒息而亡,歌女的孩子被直接调换,顶替成为了六皇子。
安平长公主第二个询问的人是陛下。
她问他,知不知道当年皇后生产时发生了什么事,六皇子又是谁的孩子。
对此,陛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她为什么要在时隔数年之后重提旧事,可是皇后对她说了什么,亦或是听闻了什么风声。
安平长公主自然没有承认这两句,只道,她不想让自己女儿嫁给一个父母不祥的夫君。
陛下便给了她一句话。
——小妹无需忧心,皇兄心里有数,绝对不会亏待了颖丫头。
接下来是在信里写的第三件事。
安平长公主剖白心意,言,在得知六皇子身世有异时,她曾动过想要退亲的心思,但迟迟下不了决定,因为此举势必会搅动无数风浪,阮问颖今后的人生也会受到影响。
一直到后者被她禁足,杨世醒亲自上门来找人,她才下定决心,不退掉这门亲事。
长公主虽然常年待在边关,对宫里发生的事知晓不多,但对这名六皇子还是有所了解的。
凌驾众人之上的地位,养尊处优的生活,陛下的偏爱器重,造就了他持矜自傲的性情。
此等心性,如果不是真的对她女儿喜欢到了骨子里,又怎么会在后者想要退亲的情况下找过来,放低身段哄其回心转意?还对她含沙射影,暗讽她不该随意处置子女,徒伤母女亲情。
这样的一个人来当她的女婿,别的不说,单在好好待她女儿这一点上,就不用她再挂什么心。
这些年她看的人多了,经历的事也多了,知道年轻有为、家世深厚的青年才俊好找,一心一意、情深不渝的如意郎君难寻。
杨世醒虽然在身份上差了点,但别的地方足够了。有手腕,有能为,心腹谋臣不少,眼线人脉广布,拜名师名傅,习文武诸学,为人坦荡的同时也不缺少心计,比其余皇子强上不知道多少倍。
哪怕他不是帝后嫡子,天下诸多儿郎中也没有谁能及得上他,何况信王之子的身份也算不上差,只比她原先给女儿划定的夫婿范围差了一截。
就是生母的歌女身份令她有点不能接受,所以她在踌躇数番后还是去问了陛下,结果得来“不会亏待颖丫头”之言,让她一时恍然,一时不解,弄不明白当年真相到底如何。
不过她也还是由此服下了一枚定心丸,明白她的皇兄不会在六皇子的身世上做文章,就算做了也不会波及到她的女儿,她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女儿嫁出去。
如此这般,使得安平长公主在密函中留下了最后一段叮嘱。
告诉阮问颖,不必牵挂六皇子的身世之谜,他是陛下之子也好,是信王之子也好,只要能待她如珠如宝,珍爱视之,便可以成为她的如意郎君。
还猜到了她会把密函给杨世醒看,在末尾用和后者说话的口吻告诫,莫要因为耽于当年往事而错失今后青云,要牢牢把握住掌中之物,不让任何人夺去。
要不然就算陛下不追究,他的身世也始终是一柄悬于头顶的利剑,一旦落下,便是万劫不复。
——欲求安稳,但争无上。
这是安
草小说